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经纬红途·知行共铸——佳木斯大学理学院地理系党建与专业融合育人实践
2025-07-04 09:52:00
佳木斯大学
引言:党建引领下的地理学科发展新范式
  佳木斯大学理学院地理系党支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地理科学专业特色,精心打造“经纬红途?知行共铸”党建工作品牌,探索出一条“党建+专业”深度融合的育人新路径。近年来,支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红色文化传承与地理学科实践有机结合,通过“理论学习+学科实践”双线融合模式,推动党史教育、国家安全与学科专业建设深度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党建工作体系。截至2025年,支部已连续三年与佳木斯海事局、气象局等单位开展协同育人,组织各类主题党日活动20余次,参与师生达1500余人次,在党建与业务融合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范式。
  一、党建与专业融合的顶层设计与实施路径
  (一)双轨并行的党建工作理念构建
  地理系党支部创新性提出“地理学科实践”与“红色文化传承”双轨并行的工作理念,将专业调研与红色研学深度结合,形成“以党建促专业,以专业强党建”的良性循环机制。2025年6月19日开展的大亮子河植物地理短途实习中,支部组织23级本科生与24级研究生在四位老师带领下,既深入学习植物群落的生长习性与分布规律,又走进汤原县博物馆追溯红色根脉,实现了“在自然景观中探索科学奥秘,在历史遗迹中缅怀先烈”的双重育人目标。这种理念的构建源于对地理学科特性的深刻把握——地理学作为研究人地关系的综合性学科,天然具备将自然科学考察与人文精神培育相结合的优势,支部充分挖掘这一特质,将党建工作融入专业实践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厚植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发展观。
  (二)三维共振的协同育人模式创新
  支部与佳木斯海事局、气象局等单位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形成“专业实践—党建联建—国家安全”三维共振的协同育人模式。自2023年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以来,双方合作路径不断拓展,育人内涵持续深化:从2023年“六五环境日”的单点活动,到2024年“蓝梦同行、绿水共护”品牌深化,再到2025年融合红色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的联合主题党日活动,实现了党建工作从单一形式向多元融合的转变。在2025年6月5日开展的“经纬红途溯峥嵘,蓝盾铁肩护安澜”联合主题党日活动中,师生们参观海事综合基地,了解无人机、抛投器等搜救设备在水上安全监管中的应用,通过沉浸式参与水上安全监管和环保巡查,深刻体会到“蓝盾”担当,同时在巡航途中融入“移动思政课”,由党员教师从《旅游地理学》专业视角剖析战争遗产的特殊价值,实现了专业知识、党建教育与国家安全意识的同步提升。
  (三)立体化党建工作体系的构建
  支部通过“党建领航+专业深耕”的立体化设计,构建了覆盖理论学习、实践教学、社会服务的全方位党建工作体系。在理论学习层面,以“延安气象事业发展史”为切入点,带领党员重温党的气象事业与国家安全紧密交织的红色记忆,剖析气象数据在国防安全中的战略价值,强化师生国家安全观;在实践教学层面,组织师生走进气象站、海事局、野外地质遗址等,开展沉浸式学科实践,如2025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期间,师生们在佳木斯国家基准气候站了解气象监测设备应用及卫星云图分析,在气象科普馆参与互动体验,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在社会服务层面,与地方中学、社区合作,开展科普讲座、环境监测等活动,如2025年3月25日,研究生团队走进佳木斯市第十一中学,参与高考复习研讨活动,通过示范课观摩、专家评课等环节,推动基础教育与研究生培养双向赋能。
  二、红色基因传承与地理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红色教育基地的实践育人功能开发
  支部注重挖掘地方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将汤原县博物馆、侵华日军碉堡遗址等作为固定的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爱国教育。在2025年4月2日开展的“寻红色印记,探地质奇观”徒步研学实践活动中,党员教师顾成林带领54名学生步行24公里,在合兴村和二龙山村侵华日军碉堡遗址现场,从地理视角分析佳木斯地区的战略地位,观察地形地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与地理条件密切相关”,这种将人文历史与自然地理相结合的讲解方式,打破了学科壁垒,让学生学会用更立体的视角认知世界。同样,在大亮子河实习中,师生们走进汤原县博物馆,通过丰富的文物和详实的史料,了解汤原县波澜壮阔的红色历程,党员在党旗前重温入党誓词,铿锵的誓言与展柜中的抗联战旗、步枪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使红色基因在实地体验中得到传承。
  (二)野外实践中的红色思政元素融入
  支部创新性地将红色教育融入地理野外实践,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在2023年5月14日开展的“观日军侵华遗址,赏佳市地质奇观”野外考察活动中,师生全程步行约25公里,在八个观测点中既考察球状风化地貌等自然景观,又参观掩体、炮楼等侵华日军遗址,杨绪华老师为大家讲解遗址的历史背景,将同学们的思绪带回战火纷飞的年代,凸显将士们的勇敢与正义,老师则详细讲解地貌形成过程,实现了“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的育人目标。2025年开展的24公里徒步研学中,学生们在实习总结中写道:“在佳木斯这片黑土地上,每一寸泥土都沉淀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时间刻度,地质运动造就的永恒印记与人类抗争留下的红色烙印都熠熠生辉”,这种亲身实践带来的感悟,远比课堂讲授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
  (三)红色主题党日活动的品牌化建设
  支部以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开展系列红色主题党日活动,形成独具特色的党建品牌。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支部以此为契机,策划“经纬红途?知行共铸”系列活动,3月21日启动首场“世界气象日”主题党日活动,通过“理论学习+学科实践”模式,带领党员回顾延安气象事业发展史,学习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气象事业的关怀,结合《气象法》《保密法》剖析气象数据的国家安全价值,同时组织师生走进气象局开展实践活动,使红色教育与专业学习同频共振。同样,在世界环境日、国际气象日等节点,支部都会组织相应的主题活动,如2024年环境日期间开展的“蓝梦同行、绿水共护”主题实践活动,2023年国际气象日的气象局考察实习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党建工作的形式,也提升了专业教育的思政内涵。
  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协同育人机制创新
  (一)政校合作模式下的基地共建机制
  支部与佳木斯海事局、气象局等单位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实践教学基地共建机制,实现了学校教育与行业实践的有机衔接。2023年6月5日,支部与佳木斯海事局举行实践教学基地揭牌仪式,双方签订协议,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此后每年都会联合开展主题党日、实习实践等活动。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支部注重发挥双方优势:海事局、气象局提供先进的设备设施和实践场景,如海事综合基地的无人机、巡逻船,气象局的气象观测设备等,为学生提供近距离接触行业前沿的机会;学校则利用科研和人才优势,为合作单位提供智力支持,如在2024年5月30日的海事局实践活动中,师生与海事执法人员开展地理知识碰撞,在实践中对水文学、中国地理等专业知识查漏补缺,实现了研学共进。
  (二)基地功能的多元化拓展与应用
  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是专业实践的场所,更是党建教育的重要平台,支部通过多元化设计,充分拓展基地的育人功能。在佳木斯海事综合基地,师生们不仅可以参观船舶溢油应急设备库,了解设备用途及使用方法,还能登乘海巡艇进行水上巡航,在实践中学习水上安全监管和环保巡查知识,同时基地也成为开展“移动思政课”的场所,如在巡航至侵华日军松花江铁路桥头堡遗址附近时,党员教师回溯东北抗战历史,剖析战争遗产的教育价值,使专业实践与红色教育有机结合。同样,在佳木斯市气象局,基地既包含户外观测场、气象科普馆等专业实践区域,也设有党性教育主题展室,教师们在此了解气象事业发展历程和党建内容,实现了专业知识学习与理想信念教育的双重目标。
  (三)协同育人机制的长效化与规范化
  为确保协同育人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支部与合作单位建立了规范化的工作机制。在组织架构上,成立由双方领导牵头的协同育人工作小组,负责活动策划、资源协调等事宜;在制度建设上,制定《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办法》《联合主题党日活动实施细则》等制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活动设计上,建立年度合作计划,如2025年与海事局的合作就涵盖了主题党日、实习实践、科普讲座等多项内容,形成了“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主题”的工作格局。这种长效化、规范化的机制确保了协同育人不是流于形式的短期行为,而是深入持久的深度合作,如从2023年到2025年,支部与海事局的合作就经历了从单点活动到品牌深化再到三维共振的逐步升级过程,育人内涵不断丰富,合作成效日益显著。
  四、科技赋能党建与创新育人手段探索
  (一)科技设备在党建教育中的应用创新
  支部积极探索科技手段在党建工作中的应用,通过引入先进设备和技术,提升党建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在佳木斯海事综合基地参观中,师生们直观了解无人机、抛投器、两栖船等搜救设备在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中的应用,深刻感受到科技对守护水域安全的强大支撑,这种将科技展示与党建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使抽象的“蓝盾”担当变得具体可感。同样,在气象局实习中,同学们接触光电式数字日照计、冻土自动观测仪、酸雨自动观测系统等先进气象仪器,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了解数据采集原理和预测模型运行机制,在感受科技魅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对“科技强国”战略的认同感。
  (二)数字化党建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支部尝试构建数字化党建平台,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党建工作,拓展教育空间和渠道。在2025年世界气象日活动中,师生们观看主题宣传片,了解气象预警体系对防灾减灾的作用,这种数字化的宣传方式突破了传统党建教育的时空限制,增强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此外,支部还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推送“经纬红途”系列活动报道、红色地理知识等内容,如在徒步研学活动后,及时发布学生实习感悟和活动照片,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党建工作格局。数字化平台的构建不仅提高了党建工作的效率,也吸引了年轻学生的参与,使党建教育更加贴近时代需求。
  (三)科技思维与党建工作的融合创新
  支部将地理学科中的科技思维融入党建工作,形成创新性的工作方法。在高考复习研讨活动中,十一中学教师采用“以静制动”的教学方法,通过高考真题情境与动态思维建模,推动学生从“解题”向“解决问题”的高阶思维跃迁,这种思维建模的方法被借鉴到党建工作中,如在组织生活会上,支部党员运用地理学科的系统思维,分析党建工作与专业建设的相互关系,提出系统性的改进措施。同样,在野外实践中,学生们学习“从微观证据中重构宏大的环境图景”的地理研究方法,这种思维方式也被应用于党建学习中,如通过分析具体的红色遗址案例,理解宏大的党史脉络。科技思维与党建工作的融合,为党建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五、党建工作成效与特色经验总结
  (一)多维育人成效的全面提升
  通过一系列党建创新举措,地理系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人才培养方面,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思想政治素养同步提升,如在大亮子河实习中,同学们将课本理论与自然景观结合,提升了专业认知,同时通过红色教育增强了家国情怀;在徒步研学中,学生们通过24公里的徒步实践,不仅锻炼了意志品质,也深化了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在专业建设方面,党建工作为学科发展注入动能,推动了《水文学与水资源》《中国地理》等课程与实际的联系,促进了课程思政建设。在社会服务方面,支部与地方单位的合作赢得了广泛认可,如与海事局的协同育人被评价为“政校合作形成文明实践新合力”。
  (二)可复制的特色党建经验
  经过多年探索,地理系党支部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党建工作经验:一是坚持“党建+专业”的融合思维,避免党建与业务“两张皮”,通过专业实践承载党建教育,通过党建工作引领专业发展;二是注重挖掘地方资源,将本地的红色遗址、行业单位等转化为党建教育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党建品牌;三是强调实践育人,通过野外实习、基地共建等方式,让师生在亲身参与中接受党建教育,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四是推动协同育人,与政府部门、行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五是注重科技赋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党建形式,提升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未来党建工作的展望与规划
  展望未来,地理系党支部将继续深化“经纬红途?知行共铸”党建品牌建设,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工作:一是进一步拓展协同育人网络,与更多地方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构建覆盖更广、层次更深的党建工作网络;二是加强党建工作的数字化转型,开发更多线上党建资源和平台,实现党建教育的精准化和个性化;三是深化党建与专业的融合,探索更多将红色文化融入专业课程的有效途径,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四是强化党建工作的成果转化,将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总结提炼,形成可推广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模式;五是加强党建工作的国际视野,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开展跨文化的党建交流与合作,提升党建工作的开放性和创新性。
  结语:地理经纬丈量红色热土,知行合一铸就青春担当
  佳木斯大学理学院地理系党支部通过“经纬红途?知行共铸”党建品牌的打造,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党建之路。当地理经纬丈量红色热土,当专业实践对话家国情怀,新时代青年在知行合一中铸就了守护山河、赓续薪火的青春担当。未来,支部将继续秉持“党建领航、专业深耕”的理念,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方法,为培养“知国情、懂生态、敢担当”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让红色基因在地理学子中代代传承,让党建之花在专业建设中绚丽绽放。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