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三江奔涌铸党魂 红色基因育新人——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构建全域党建育人新格局
2025-07-04 10:01:00
佳木斯大学
  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聚焦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深化党的作风建设,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扎实开展党员教育管理,积极发展新生力量,并紧密结合地域特色与时代使命,创新打造“沉浸式课堂、跨界融合、先锋实践”三大创新载体,构建起三江流域全覆盖、大中小学育人全链条、活动到模式全升华的“全域党建育人矩阵”,探索出一条具有边疆特色的党建育人新范式。
  固本培元:深化作风建设,夯实组织根基
  学院党委始终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将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作为党性教育和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通过中心组学习、专题党课、案例剖析、警示教育等形式,引导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加强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自觉抵制“四风”,弘扬新风正气,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在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方面,优化支部设置,规范“三会一课”,严格党员发展程序。学院党委着力推动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于立德树人全过程。
  沉浸铸魂:行走的思政课解码历史密码
  依托三江流域丰厚的红色资源和边疆开发实践,学院党委依托“行走的思政课”,让历史与现实在沉浸体验中深刻对话。在长兴村马大桥抗战遗址,师生们触摸弹痕斑驳的墙壁,感悟“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东北抗联精神,将廉政教育中“严以修身”的要求内化于心;在合江省政府旧址博物馆,革命文物成为鲜活教材,触摸伟大抗战精神;在桦川朝鲜族星火村,与中小学联动打造“观听思辩讲演唱行做”立体课堂,让红色基因浸润少年心田。
  课堂更突破性地延伸至民营企业车间,在佳木斯东外工坊创意设计有限公司和现代农业基地七星农场,激发学生“自主创业”的思考,挖掘“场馆里的思政课”赋能就业的新价值。教师党员深入星火村、会龙村等地调研,探寻边疆地区“民族团结、产业振兴、文化聚心、教育固本、红色铸魂”的多元路径,感受精神的传承与历史的回响。足迹遍布三江流域多处红色地标,实现“场馆”与“行走”双课共振,让大地育人、文物说话。
  跨界协同:织就全域育人共同体
  打破育人壁垒,构建“大思政”格局是学院党委的战略举措。学院与桦南县人民检察院共建法治学术平台,探索“党建+法治”新模式;实地探访大庆市三所高校,寻求思政教育改革的创新灵感与思路,是对龙江优秀精神的溯源,也是为新时代铸魂育人工程注入实践智慧的破冰之行;同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联建红色基因传承基地,推动艺术与思政融合;携手桦川县冷云红军小学,一曲《红太阳照边疆》唱响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强音,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童声中生根发芽。“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网络已然铺就,特色课程资源共享池日益丰盈,形成了校地联动、校检合作、校校协同的育人合力。这种跨界融合,不仅拓展了党建工作的外延,更深化了育人内涵,织就了覆盖广泛、层次分明的全域育人共同体。
  先锋砺行:实践中淬炼党性担当
  学院党委将党性锻炼的课堂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让党员在服务奉献中践行初心。在抗联遗址前的铮铮誓言,不仅是缅怀,更是将革命精神转化为服务基层、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佳木斯老铁路大桥旧址之抗联雕塑前师生党员的宣誓仪式,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理想信念的淬炼和廉洁承诺的起点。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实践中,党员们实现从“学习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跃迁:教师第一党支部组织“薪火相传双庆日,重走密营砺初心”主题活动,以沉浸式红色教育,传承党的红色基因与工人阶级光荣传统,凝聚新时代奋进力量;教师第二党支部与基础医学院生物学党支部联合开展“忆往昔浴血奋战,看今朝精神永传”主题党日活动,共同探索“党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深化抗战历史资源育人价值,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教师第三党支部与东风区企业家商会党支部联合开展“追寻红色足迹,赓续革命精神”活动,探索跨领域党建共建;教师第四党支部在长兴村追寻红色足迹,感悟信仰力量。党员们深入社区、乡村、企业,在志愿服务、社会调研、产学研结合中锤炼党性、增长才干,将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等红色基因转化为扎根边疆、服务龙江振兴发展的实干担当。
  机制创新:从活动到模式的质变升华
  以三江流域为实践版图,学院党委实现了育人场域的全域拓展和精神传承的深度解码。从长兴村抗战遗址的现场教学,到抚远民族文化遗产的深度调研;从在建三江现代农业实践中赋能旅发大会,到跨学科研究与文旅融合开辟育人新路;从大庆高校寻访思政改革灵感、溯源龙江精神,到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创新课堂以党建引领学科建设——每一次探索都是红色基因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创新表达。机制创新突破了时空边界,“行走的思政课”在七星农场触摸无人收割机传感器、在赫哲族鱼皮画上描摹民族团结图腾时,升华为党性教育引领的实践场域,实现了政治铸魂贯穿育人全程。
  “从三江流域的地理覆盖,到大中小学的教育贯通,本质是构建一个植根历史、面向未来的精神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徐冬先由衷地表示。当七星农场的稻浪翻涌成绿色发展的壮美画卷,当北靠山村史馆的誓言化作毕业生党员离校前的廉洁承诺,学院党委正以系统性思维和创新性机制,将三江流域的自然血脉、历史文脉源源不断地转化为育人动脉。在这片厚重的黑土地上,红色基因的传承已实现了质的飞跃——从单向的知识灌输升维为历史与现实深度对话、理论与实践有机交融、个体命运与时代浪潮强烈共鸣的共生系统。全域党建育人矩阵的核心价值,正在于激活这片热土上蕴藏的磅礴精神力量,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拓出新边疆。
  此刻,育人的星火,已在三江奔涌的浪潮中,汇聚成燎原之势。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