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佳木斯大学——红色基因赋能思政育人:从烈士纪念馆到艺术殿堂的精神赓续之路
2025-06-18 18:42:00
佳木斯大学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马院于6月12日组织师生实践团队前往哈尔滨开展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活动。此次活动由学院院长王海亮带队,16名师生参与实践调研,采用“理论研学+实践体悟”的创新模式,致力于构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
  铭记·追寻——在烈士丰碑前淬炼信仰初心
  战鼓犹响,忠骨长依。踏入东北烈士纪念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抗战岁月。展柜中,杨靖宇将军的靰鞡鞋似有冰凌寒意,赵一曼绝笔信的泪痕依然清晰,八女投江群雕定格壮烈瞬间。在杨靖宇将军殉国地场景复原区,王海亮院长化身“红色讲解员”,指着陈列物品讲述“敌人剖开他的胃,发现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支撑他在零下四十度严寒中战斗至最后一刻的,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与保家卫国的钢铁意志。”他还勉励师生将东北抗联精神,即忠贞报国的爱国主义、前仆后继的英勇战斗、坚贞不屈的献身精神、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团结御侮的国际主义,融入学术研究与育人实践。这场现场教学以红色资源为生动教材,让龙江优秀精神传承具象化,震撼心灵。
  碰撞·共鸣——“信仰的和声”奏响思政强音
  烽烟已远,英魂永萦。黑龙江艺术职业技术学院以“信仰的和声 —— 践行大思政课理念 传承东北抗联精神”为主题,通过“思政 + 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思政与艺术教育融合的创新成果。课堂以东北抗联历史脉络为主线,分五个篇章讲解,融入歌曲、舞蹈和舞台剧,让红色基因在艺术创作中焕发生机。佳木斯大学、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和哈尔滨第九十八中学的师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精神伟力。此次“大思政课”共建活动搭建了校际合作平台,凝聚各方智慧,整合教学资源,为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奠定基础。
  浸润·传承——非遗技艺中的文化自信与创新活力
  图片
  传承瑰宝,赓续薪火。在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非遗工作室,马院师生领略了传统艺术与红色文化、现代生活的创新融合。省级京剧脸谱非遗传承基地内,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闫群老师展示“三维立体脸谱”,融合传统勾绘技法与现代美学,作品曾多次亮相国内外艺术展。国家级方正剪纸工作室负责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倪秀梅在激光雕刻机前调试参数,将传统剪纸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推出融入剪纸纹样的家居用品、文创丝巾等,其冰雪主题作品在亚冬会展演中备受关注。京剧脸谱和剪纸作为中华文化符号,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非遗传承中的“精益求精”工匠精神是传统工艺存续的灵魂,新时代思政人应勇担使命,挖掘非遗背后的哲学思想与价值观,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致远·融合——创新发展的时代追求
  站在教育变革潮头,从烈士纪念馆的沉浸式教学到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创新课堂,从非遗工坊的技艺传承到科技赋能的文创开发,马院构建起贯通“课程 — 学科 — 科研”的育人桥梁。以学科建设引领思政课升级与科研创新,深耕学科特色协同探索,延续东北抗联精神密码,彰显新时代教育者破除学科壁垒的革新勇气。学术研究扎根红色热土,艺术创造激扬文化自信,一幅赓续历史文脉、培育时代新人的画卷徐徐展开。这场创新实践证明,真正的教育创新需兼具学术追求与实践智慧,在红色基因与非遗文化的滋养下,在学科交叉与产教融合的实践中,我们正走出一条浸润红色基因、融合学科创新的特色育人新途。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