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河南农业大学“绿映红源”科技兴农实践团用科技守护大别山生态与农业未来
2025-07-21 15:58:00
  在大别山深处的信阳新县,一支由青年学子组成的实践团队用脚步丈量土地,用专业守护生态,在红色沃土上书写着青春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近日,河南农业大学“绿映红源”科技兴农实践团完成了在大别山地区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野生植物保护、红色精神传承等系列行动,为革命老区的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注入了青春活力。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大别山地区作为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不仅孕育了“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伟大大别山精神,更坐拥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是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键区域。在这里开展实践活动,既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更是对生态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探索。
  “这些野生植物是大自然馈赠的‘基因宝库’,更是农业发展的战略资源。”实践团成员在调研中深刻认识到野生植物的独特价值。在新县的河流湿地与山林间,野生莲与野生兰等珍稀植物历经千百年自然演化,携带耐贫瘠、抗病虫害的“生存密码”,其蕴含的原始优良基因是培育高产优质作物的核心种质材料。野生莲株型粗壮、抗逆性强,种子果皮坚硬且结实率高;野生兰则凭借独特环境适应性在山林中扎根,这些“生物智慧”对保障农业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
  为科学开展保护工作,实践团做足了前期准备。植物系陈云老师为团队开展专业培训,系统讲解野生植物种类、分布、保护现状及植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深入剖析人类不合理开发、气候变化等因素对植物生存环境的影响。通过理论学习,成员们掌握了植物识别、标本采集等专业技能,为实地调研打下坚实基础。
  16日和17日,团队开展了系列调研活动,沿河流湿地进行地毯式搜索,详细记录野生莲的生长环境、种群数量及生长态势;深入山林,借助专业图鉴与定位设备,辨别野生兰品种,了解其生态习性与生存威胁。调研发现,受人类活动干扰,部分区域野生植物生存空间被挤压,珍稀品种数量减少,让成员深刻体会到生态保护的紧迫性。前往新县野生兰文化产业园,在培育专家陪同下深入兰花培育大棚,细致调查学习兰花品种及种质,对兰花分类体系和养殖技巧有了更深理解。随后,在老师帮助下,团队探讨分析了野生兰花与组培兰花的区别及野生兰花的优点,进一步明确了保护野生兰花的重要性。活动结束后,团队返回营地,整理实践影像、开展汇报工作,梳理实践过程并分享各自的实践结果与感想。
  7月18日,团队走进田铺村田铺大塆创客小镇,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足迹,学习“青年返乡创业激活乡村生态、文化资源”的发展路径。结合前期生态调研成果,成员们在小镇开展生态宣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与游客普及野生植物保护知识,解答生态疑问,让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在鄂豫皖苏区首府博物馆,泛黄的史料、珍贵的展品将大家带回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通过了解革命将帅事迹,感悟先辈奋斗精神,成员们深刻领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大别山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的深刻内涵。“今天的绿水青山是先辈用热血守护的家园,我们必须接过生态保护的接力棒。”实践团成员李熠伟的感慨道出了团队共同心声。
  此次实践让团队收获颇丰:不仅摸清了野生植物生存状况,为保护方案提供第一手资料,更通过宣讲提升了村民生态意识。对成员而言,这是一堂生动的“成长课”——专业知识在实践中落地生根,团队协作在奋斗中愈发紧密。当村民握着成员的手说“你们带来的学问管用”时,大家深刻体会到知识的价值在于服务实际需求,青春的意义在于回应时代呼唤。
  实践虽已结束,但生态保护的使命仍在延续。“绿映红源”实践团将持续深耕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研究,把调研数据转化为保护方案,用专业知识助力老区构建生态保护体系。团队成员表示,将把个人专业理想融入乡村振兴实践,让青春在守护生态与振兴农业的征程中绽放光芒。
  在大别山的绿水青山间,这支青年团队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他们的实践证明,当青春力量与老区需求同频共振,当专业知识与红色土地深度融合,必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大别山的红色基因与绿色生态在新时代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通讯员:曹萌萌 原晨敏)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