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武汉东湖学院《新闻采访》打造沉浸式思政场域
2025-03-14 09:01:00
作者:
  3月12日,武汉东湖学院法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组织 2024 级新闻学专业全体学生赴武汉龙源红色报刊博物馆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作为湖北省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新闻采访》的创新教学活动,本次实践将实训课堂延伸至红色历史现场。由课程负责人、法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胡蕾牵头,联合长江日报集团原传播研究院院长、高级记者王欣及课程团队成员邓利武、邓醒老师组成“双师同堂”教学团队,通过沉浸式教学引导学生从百年红色报刊中解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内涵。
  历史场景变身教学课堂
  展馆的长廊仿佛一本立体的教科书,八个历史时期的报刊陈列串联起一条时光隧道。这里的报刊展览分为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代等八个部分。《新青年》《人民日报》《新华日报》《湘江评论》等课本上的知名报刊,成为了思政教育的 “活教材”。
  2024 级新闻学 2 班的郑娇同学在参观时,认真地将每种报刊都拍了照片。她表示:“在博物馆里时间有限,来不及仔细研读,拍下照片后可以随时回顾。最让我深受触动的是长征时期的《红色中华》报,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还能坚持出版,这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坚守和担当。”
  科技助力红色文化传承
  博物馆不仅展示了珍贵的历史报刊,还打造了沉浸式互动教育体验平台。声光电、AR 互动、全息投影等现代技术的运用,让百年党史变得可触可感。在博物馆入口处,“AR 拍照上头版” 互动装置能让师生与《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经典报刊同框,生成专属纪念照片;全息投影技术将《新青年》创刊号等珍贵报刊清晰地呈现在大家眼前;感应式多媒体播放屏和实景还原的编辑室、邮政报刊亭等,再现了革命时期党报编辑、发行的场景,让同学们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年代。
  王欣现场以范长江写《中国的西北角》为例,强调新闻人要注重 “脚底板下的泥土味”。他说:“如今技术不断更新换代,但新闻人的‘四力’修炼永远都不会过时。”
  专业与思政深度融合
  在博物馆陈列的有抗疫报道的《长江日报》前,胡蕾将《长江日报》抗疫报道与 “新闻记者的党性原则” 相结合进行讲解,她告诉学生们,新时代的记者要学会在重大事件中把握 “时度效”。抗疫报道中那些精确标注时间的方舱医院建设进度,以及充满温情的社区保供故事,都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本原则的生动体现。
  自 2024年4月法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与武汉龙源红色报刊博物馆共建教育实践基地以来,学院不断深化 “红色场馆实训+业界导师驻课+竞赛项目驱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此次活动是《新闻采访》课程融入思政建设的又一次创新实践。(通讯员:於佳鑫 郑娇 摄影:陈娅涵 谢晓涵)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