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数创”让经典更“响”亮
暑假期间,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学院“影动‘湘’韵”社会实践团赴湖南湘潭、株洲两地,联合升平轩纸影博物馆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团队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邀请皮影戏传承人吴升平、吴渊担任指导专家,通过“技艺传承+数字创新”模式,为国家级非遗湘潭皮影戏注入青春活力。

沉浸式体验架起传承桥梁
7月5日,实践团首站走进株洲博物馆,与吴渊合作开展非遗体验活动。300余名参观者在团队分工协作中,通过藏品陈列观赏、“以杆运影”技艺演示、互动问答等环节感受纸影魅力,团队配合调灯光、解技巧,助观众感受精妙。
建筑设计专业学子发挥专长,将工程思维融入教学:小柯以建筑图纸逻辑拆解制作步骤,指导50余名青少年完成纸影创作。团队结合现代校园场景完成的展演,让传统技艺焕发青春。“看到小朋友剪出第一个轮廓,更理解了传承是点燃热情”,15名参与者主动表示愿深入学习皮影技艺。

匠心研学淬炼非遗新解
实践期间,团队成员在传承人的带领下沉浸式体验湘潭纸影技艺,聆听非遗文化故事,在光影流转间触摸非遗传承的脉搏,深刻领悟到这项艺术不仅是融合湘剧唱腔、民间叙事与码头文化的瑰宝,更是一部承载湘潭民俗记忆的“活历史”。

从“七成侧脸”的独特审美到“吹胡子瞪眼”的传神技艺,从自然取材的匠心工艺到影偶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团队成员深入体会到非遗“以艺载道”的文化内涵。
在89岁传承人吴升平的“匠人特训”中,成员们精准把握“30度下刀角”的雕刻秘诀,创新性地将建筑榫卯思维与皮影镂空纹样相结合,运用三维建模技术成功实现“状元戏”角色的数字化转化,为传统非遗技艺注入现代科技活力。

面对湘潭持续高温,团队在晨光中起笔,借路灯收工,完成了升平轩纸影博物馆外墙主题墙绘:近50℃墙面下,颜料反复凝结又重调,汗水滴落化作墙绘中的纹路。“只有亲手摆弄过皮影,才知道‘吹胡子瞪眼’时眉毛该翘多高。”团队成员小张举着满是颜料的调色盘说道。
扫码即可观看对应人物片段,吸引周边村民互动体验。团队同步走访7位民间艺人,抢救性整理《湖南皮影口述史》,用数位板完成传统纹样数字化存档,并制作纪实短片《高温下的非遗守护》,记录两代人共护非遗的故事。
跨省对话拓宽传承路径
7月7日,影动“湘”韵团队与辽宁凌源非遗协会开展跨省研讨,共探非遗创新路径。团队以《葫芦娃》为蓝本,创作出融合现代教育意义的纸影短剧,通过三兄弟改过自新救爷爷的剧情,巧妙植入健康作息、防沉迷等当代议题。演出中,传统纸影焕发新活力——夸张的动作设计、幽默台词和镭射纸制作的蛇精鳞片赢得满堂喝彩。传承人吴渊高度评价:“这种将千年技艺与现代创意结合的方式,正是非遗破圈需要的。”
座谈会上,王殿林会长犀利指出:“非遗不能活在博物馆里,要找到现代生存空间。”他展示的凌源皮影戏进校园案例,让在场者深受启发。团队成员则提出“AI方言翻译”“短视频碎片化传播”等数字创意,并当场演示用手机软件为纸影戏添加特效的全过程。
文创落地获赞誉,纸影传情寄未来
青年力量赋能非遗传承。此次实践活动构建起“技艺-文化-数字”三维成果体系:编制《湘潭纸影制作与表演技术规范》电子手册,为技艺传承立规;培养5名校园传承人、组建皮影戏社团,让非遗扎根青年群体;墙绘成文化地标、新创剧本入高校演出,让纸影文化融入生活场景;微纪录片冲击播放量破万、开发AR皮影戏交互应用与数字文创,让传统技艺接上“数字地气”。
其中,团队耗时一月打磨的文创产品尤为亮眼:一套以传统皮影经典角色为原型,用镂空烫金工艺复刻细腻纹样;另一套融入AR技术,扫码即可观看动态皮影片段,让方寸纸片承载起非遗的灵动。这份“守正创新”的巧思,得到了传承人吴升平、吴渊的连连赞叹:“既保留神韵,又让老手艺‘潮’了起来!”
双向的奔赴更显温暖。89岁的吴升平老人将所著《湘潭地方影子戏》赠予团队,书中详述纸影制作、舞台搭建及影偶造型细节;更亲手雕刻影偶相赠——附信中“愿这份情与艺,代代相传”的期许,让团队更坚定了传承使命。
“我们不是拯救者,而是希望让更多人看见非遗的价值。”团队负责人的话道出此行初心。青年们以专业优势对接基层需求,在服务中锤炼本领,用实践证明:当传统技艺遇上青年创意,非遗便能在活态传承中焕发持久生命力。(通讯员:余文婷 刘佳 刘菲 柯真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