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业”对接“大产业” 武汉东湖学院“三微”模式成为高质量就业“助推器”
面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如何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难题,成为高校改革的焦点。近日,从武汉东湖学院获悉,该校创新构建的以"微专业、微课程、微课堂"为核心的"三微"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通过精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已建成16个微专业,其中10个入选“双千计划”,微专业学员就业率高达100%,成功打造了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助推器”,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东湖方案”。
“微”改革:打破传统专业壁垒,实现人才培养“精准定制”。
传统专业设置往往存在更新周期长、与市场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武汉东湖学院敏锐地洞察到这一痛点,主动求变,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围绕湖北省及光谷地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数字创意等,动态开设了一系列“微专业”。
这些“微专业”并非完整的学科体系,而是基于真实产业岗位群的能力需求,萃取其核心知识和技能,形成的紧凑、前沿、跨学科的课程模块。学生可以在主修专业之外,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灵活选择修读,形成“主专业+微专业”的复合型知识结构。这一举措,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能力升级包”,实现了人才培养从“批量生产”到“精准定制”的转变。
“微”实践:聚焦实战能力提升,打通学用结合“最后一公里”
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是影响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另一大瓶颈。武汉东湖学院的“微课程”与“微课堂”正是破解这一瓶颈的关键。“微课程”侧重将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项目和案例转化为短小精悍的专题式课程,及时补充进教学内容。“微课堂”则彻底打破教室的围墙,将课堂直接搬到企业车间、研发实验室和项目一线。通过项目式学习、工作坊、企业导师现场教学等形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真刀真枪”地锻炼。
汤梦琴主修专业是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修读了“短视频创作与直播电商”微专业,目前就业于湖北孩子王儿童用品有限公司,汤梦琴在修读“短视频创作与直播电商”微专业期间,系统学习了内容策划、视频剪辑、直播运营等实战技能。在微课堂中,她参与企业真实项目,为某母婴品牌策划并执行了一场直播活动,获得良好反响。凭借微专业证书和项目经验,她在面试中脱颖而出,成功入职“孩子王”,负责新媒体运营与直播带货,实现了从工科背景到数字化营销岗位的顺利转型。
“真”场景:打造实战平台,切实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学校和企业共建了微专业实验室、工作坊、集中实践基地。如,“智能制造工程”微专业建成了智能制造实训中心;“AIGC数字化文创产品设计”微专业与湖北省博物馆共建非遗文创研发中心,学生作品亮相黄鹤楼文创市集;“药妆”微专业与华熙生物共建功能原料开发实验室。学校还利用寒暑假开展“企业小实践”,让学生在1-3周内集中完成项目实训。张民玥主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过“智能电子技术”微专业,掌握了智能家居、物联网设备调试等前沿技能。在校期间,她参与了与某智能家居企业合作的微课堂项目,独立完成了一套智能安防系统的模拟部署。微专业证书成为她求职时的“加分项”,帮助她成功应聘为智慧社区项目的技术支持工程师,企业对其“即插即用”的实战能力给予高度评价。
“大”成效:成为高质量就业“助推器”,赢得企业与学生双认可
“三微”模式的推行,带来了显著的育人成效。近年来,武汉东湖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实现“双攀升”。选择在相关重点产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大幅提高,职业发展前景和起薪普遍优于同类院校平均水平。刘文洁同学修读“数字化创新创业管理”微专业后,结合主修专业电子与计算机工程背景,参与了学校与地方人社部门合作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她在微课程中学习了政务数字化流程设计与项目管理,并在实践中积累了公共服务经验。微专业证书及其项目成果,帮助她在公务员招录中展现出独特的“技术+管理”复合能力,成功入职人社部门,负责数字化人才服务系统运维与优化。
武汉东湖学院“三微”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实践证明,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能力为核心,通过灵活、精准、深入的教育教学改革,高校完全能够成为助推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强大引擎,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为学校的发展赢得了广阔的空间。(通讯员:杨燕妮 胡伟)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