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28日,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决赛(创新创业类)在兰州理工大学举办。淮阴师范学院在本次比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0项,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刘磊老师荣获优秀管理员称号。

回忆起得知获奖的那天,一等奖获奖团队成员生科院李亭静仍然历历在目:“当时正在实验室整理最后数据,有人刷到公示名单喊了句‘我们是一等奖’,大家瞬间围过去,反复确认了好几遍,然后整个实验室就炸开了——有人跳起来,有人拥抱,还有人红了眼眶。”
大半年的日夜颠倒、无数次实验失败、改了又改的报告……正如成员李亭静所说:“那些看似枯燥的坚持,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最滚烫的喜悦。”
科研攻坚:从“意外”里找突破

图为淮师荣获第十届全国大学生
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
“我们从筛选耐盐种质资源入手,鉴定出耐盐突变体est1,就是想搞清楚水稻怎么‘对抗’盐碱地,” 李亭静解释道,“最终发现两个基因OsGSK1和OsbZIP72的‘互动’很关键,这能为耐盐水稻育种提供新靶点。”
科研从不是坦途。团队曾遇到“致命打击”:原假设 OsGSK1 通过磷酸化调控OsbZIP72,实验数据却明确显示“不存在磷酸化”。“当时全懵了,但没人想过放弃。”他们像侦探破案一样,用蛋白互作实验确认“两者确实能结合”,又用基因编辑技术构建双突变体,最终证明了OsbZIP72是OsGSK1的下游靶标。
指导老师刘喜评价道:“OsGSK1是一个负调控水稻耐盐性的新基因,为水稻耐盐生物育种提供重要的有用基因资源,更为我国突破“藏粮于地”空间、拓展“藏粮于技”储备提供新路径,对有效利用盐碱地资源、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实战历练:从课本到田野的跨越


对团队来说,这场竞赛是一场“从课本到实践”的修行。
“以前课本里的 OsGSK1、OsbZIP72 只是符号,现在要亲手验证它们怎么‘联手’帮水稻抗盐碱,”李亭静同学笑着说,“逼得我们把零散知识点串成逻辑链,才懂‘分子机制’不是抽象词,是能通过实验看见的互动。”
技能上的提升更显而易见:Western blot、荧光定量PCR练得“炉火纯青”,学会了“让数据说话”——比如酵母双杂交实验中,阳性克隆总不稳定,他们排查载体、筛选浓度,最后发现是酵母菌株状态的问题。“不再想当然,只看电泳条带和Ct值找答案。”
生物技术专业同学做实验,生物信息高手搞数据分析,还有人专门查文献,定期讨论时各抒己见、激烈研讨,这种“模块化分工+定期讨论”的模式,让每个人的专长都发光。刘喜老师也表示,这个团队分工明确、善于沟通,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从不推诿拖延,相互帮助,团队合作精神很强。
师者领航:从选题到实践的支撑
刘喜老师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在选题阶段,他结合学生兴趣与可行性,紧扣农业生产需求,避免“大而空”,引导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刘老师坦言,研究过程中,学生们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实验技术不娴熟,“项目涉及的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技术较多,对本科生难度较大。”为此,他通过现场示范、分步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技巧;指导学生高效阅读文献,归纳实验方法、寻找替代方案;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失败,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从项目培育、专家指导到实验条件保障,生科院“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理念让学生有机会把知识变成“改变世界的力量”。正如刘老师所说:“竞赛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主动探索’,把以往所学的专业知识真正用起来,达到融会贯通,并得到进一步拓展,开拓了学生的专业视野,提升了学生专业竞争力。生命科学竞赛实验性强,实验设计尤为重要,学生亲身设计实验方案,并不断改进,逻辑思维、团队合作等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这会让他们在未来学术或职业道路上走得更远。”
这份一等奖,是对科研初心的奖赏,更是对“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践行。正如李亭静同学所说:“我们想为农业强国奉献青春力量。”对淮师学子来说,这或许是最好的榜样:扎根热爱的领域,不怕失败,懂得协作,终会在坚持中收获成长。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