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东华理工大学:“红色走读”入脑入心入行
2021-01-28 16:05:00

  中国教育在线讯  在校生全覆盖,20000余名青年学子参与,400余场“红色走读”主题团日活动,组建团队200余支,创作红色创意作品170余件……在江西省高校“红色走读”竞赛活动获奖团队名单中,东华理工大学荣获16个奖项,获奖总数位居全省高校前茅。这是东华理工大学在“红色走读”竞赛活动中交出的骄人成绩单。“这份成绩单背后,是东华理工大学扎根红色土地办教育,以‘红色走读+思政育人’方式引领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生动实践。”校党委书记柳和生说。

“红色+创意视角” 感悟革命信仰

  “以前这段历史我只在课堂和书本上才学过”,来自新疆的东乡族姑娘马同学说,“一走进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映入眼帘的巨型浮雕、陈列整齐的枪炮、充满温度的家书和打满补丁的衣物,让我感觉革命先烈们仿佛真切地站在我面前,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与力量。”

  实地走读临近尾声,同学们站在纪念馆门前重温入团誓词,大家纷纷表示:“很多英雄牺牲时才20岁,先烈们为了理想和信念慷慨赴死,靠的是革命信仰!作为同龄人,我们也要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让青春之光闪耀在为梦想奋斗的道路上。”回校后,她跟队友们带着这份感动,创作沙画创意作品《20岁的我们和20岁的他们》。作品一经展播便大受好评,同学们评价其“既感动又燃情”,形式新颖的沙画让红色文化可感可知、震撼心灵。

  这样富有创意的作品还有很多,艺术学院的同学通过趣味答题的形式,结合红军人物、《闪闪的红星》等元素创作益智桌游,让参与者在游戏娱乐中领悟红色精神的丰富内涵……从酷暑到寒冬,学校共组织50支实践团队分赴江西省近40个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和红色纪念展馆实地考察学习,创作沙画、vlog、H5、海报、剪纸、诗歌、漫画等红色创意作品共计170余件。学校将这些“红色走读”取得的成果纳入学校课堂教学内容,成为思想政治课的鲜活教材。

“红色+专业学习” 传承红色信念

  老师与学生携手完成红色作品创作本身就是最直接、最生动的思政教育。各学院将学科专业特色与“红色走读”紧密结合,定制“学院版”走读方案。“我们让学生自己去历史素材中寻找创作主题,引导他们与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共情,再结合专业学习,创新红色故事讲述方式。”文法学院张老师说。

  在自己动手“找故事”后,李同学深切感受到这座红色“富矿”的弥足珍贵。他和同学最终选定《朱德设宴施巧计》的选题,结合专业所长制作连环画,生动展现南昌起义前夜那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博弈。他说:“深入了解历史后,我为自己拥有红色基因而骄傲,以传承红色基因而自豪。我也要像先辈们一样,写下壮丽的人生篇章。”中文、广告等专业的同学则以方志敏纪念馆为核心图案,结合时兴的“国潮风格”设计创作兼具时尚性、创意性和实用性的环保袋,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铭记红色精神。

  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挖掘红色景点背后的历史故事,学校党委多次召开专题推进会,建立相关职能部门、学院、指导专家三方联动机制。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文、广告、艺术等专业教师中遴选具有深厚学术功底和专业特长的20余名老师成立导师团,进行全程、全方位专业指导。“通过指导学生团队作品,我和同学们一起重温红色历史,在学思践悟中汲取信仰力量。”马克思主义学院付老师这样分享自己的感悟。

“红色+社会实践” 坚定强国信心

  大三学生于同学不是第一次来井冈山了,但这次“实地走读”给她带来了全新体验:“跟以往游览不同,这是我第一次捻灯芯、穿草鞋、吃红米饭、喝南瓜汤,一切都那么新奇!”但当红米饭端上餐桌后,新奇劲儿很快过去,“盛了一大碗,但没想到这么难以下咽,最后只好拌了很多白米饭才吃完。”

  经过深入走读调研,实地所见所闻的革命故事和红色元素成为了生动的创作素材,同学们精心创作手绘动漫作品并制作H5视频,清新的画风、简短的故事、充满趣味的互动赢得众多师生点赞。于同学感慨道:“调研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也更坚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同学们还通过参观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走访农户开展学习活动,围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等活动深入开展志愿行动,践行报国之志。

  “‘红色走读+思政育人’见人、见事、见初心,学校将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用好江西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扎实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校长孙占学说。(文:朱天星)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