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暑期大思政社会实践中,南昌学院天工蓝青创实践队立足学校“天工文化”育人特色,以培育“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天工蓝”时代工匠精神为目标,将麻纺织非遗传承与大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在乡土实践中探寻传统文化传承,让青年学子在躬身力行中筑牢文化自信。
首站队员们走进麻博物馆,在夏布展陈前,大家通过《天工开物》中关于麻纺织的图文记载,结合汉代麻纺轮、清代夏布织机等实物,系统梳理了麻纺织从“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到国家级非遗技艺的千年演进脉络。在夏布文化体验村,62岁的李奶奶以“活态传承”的方式,将夏布织造背后的家族故事、民俗文化娓娓道来,生动诠释了《天工开物》中“巧法造化”的工匠精神。
在分宜县麻田村,夏布传承人黄师傅带领实践队开启“田间课堂”。从麻田辨认苎麻品种,到示范“三浸三晒”古法脱胶工艺,黄师傅手把手传授剥麻、刮麻、绩麻等十二道核心工序,让队员们深刻领悟到“天工开物”中“顺天时,量地利”的造物智慧。在老作坊里,正在织机前忙碌的70岁匠人田奶奶成为最鲜活的思政教材。自13岁起,她的双手在经纬穿梭中坚守了57载春秋,手臂上被麻线勒出的疤痕、掌心厚实的老茧,都是岁月赋予的“工匠勋章”。“全村只剩3人还在织夏布”的感慨,不仅道出非遗传承的困境,更点燃了队员们守护文化根脉的责任感。
此次暑期大思政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队通过拍摄《天工追星人》非遗宣传纪录片、设计“天工造物”主题文创产品等方式,构建起“理论学习——实践体验——传播创新”的立体实践育人模式。队员们在心得体会中写道:“我们触摸的不仅是麻线与织机,更是绵延千年的文化血脉;感悟的不仅是传统技艺,更是《天工开物》中‘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民本思想。”
南昌工学院天工蓝青创实践队有效地将暑期大思政社会实践活动融入学校“大思政课”改革建设。未来,实践队将持续深化与地方非遗传承人的合作,搭建好“高校+非遗文化传承”的实践育人平台,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传承工匠精神,在文化传承中厚植家国情怀,持续上好“行走的思政课”。(来源:南昌工学院;图文:张诗琪、徐杨)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