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三载坚守,让知识的种子在乡村生根发芽,这支实践队不简单......
2025-07-10 17:07:00

  盛夏的蝉鸣声中,一抹熟悉的“微光”再次亮相赣西北。2025年7月,南昌工学院微光服务队踏上那条蜿蜒的山路,第三次走进宜春市铜鼓县棋坪镇幽居村,用“小行动”传递“大温暖”,续写着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


  图为队员们和村民们温馨合照 齐志鹏 摄

  一棵梨树的见证:信仰在乡村传承,情谊在岁月沉淀

  “走,去我家坐坐!”村口的朱奶奶笑着迎上前,那是她第三年向队员们发出这样的邀请。小院里,梨树如盖,青果挂满枝头,岁月在老屋间静静流淌,也悄然见证着这段跨越年龄的温暖邂逅。朱奶奶是一位拥有65年党龄的老党员,每年队员们的到来,她都执意送梨、递鸡蛋、塞点心。这些朴素的举动,不带一丝修饰,却饱含最真挚的情感。梨树年年结果,情谊年年加深。老党员的信仰和坚守,如这棵梨树般扎根大地、默默奉献,也激励青年将理想信念融入乡土,用青春回应使命。


  图为队员手捧着朱奶奶送的梨果 齐志鹏 摄


  图为队员们与党员奶奶告别 林晨瑜 摄

  一次童年的守望:支教在山村延续,牵挂在三载绵延

  “爱是一种行动”,这句箴言在微光服务队三年支教中不断具象。有时候因为忙碌而忽视了一个眼神、一声问候,敏感的小朋友轻轻问道:“我和哥哥姐姐打招呼,为什么他们没理我?”这一句童言稚语的追问,是孩子们对爱的渴望,也让队员懂得:教育,从来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与心的对话。三年来,孩子们用他们的方式回应着这份陪伴:王梓萱连续三年将亲手编织的小挂件悄悄塞进队员手中,话语不多,却句句深情;蓝浩宇从懵懂稚童成长为温暖少年,曾在一位队员被蜜蜂蜇伤时第一个冲上前;而那个调皮的王闵浚,离别时紧跟车后大喊“你们还会来吗”,让整个车厢都沉默落泪。孩子们在课堂里画下梦想,在田野间追逐星光,在青春的陪伴中悄然成长。三年的守望,是一场双向滋养的旅程,不仅点亮了童心,也照亮了队员心中的理想之光。


  图为队员们在支教课堂与孩子们合照 齐志鹏 摄


  图为孩子们赠送队员们的小礼物 林晨瑜 摄

  一张医保单的温度:政策在田野落地,民心在细节交融

  “镇上看病能报80%-90%,去大医院也能报60%-80%,医保卡直接刷就行。”在一户农家小院,年过八旬的爷爷熟练地讲着医保政策,还拿出整整一叠就医单据,“老伴做手术花了三万多,我们只自付一万出头。”在这座山村,医保不再是一纸文件,而是实实在在减轻负担的“民生答卷”。三年来,服务队通过政策宣讲、入户辅导、手册发放等方式,持续推动医保政策“下沉”“走实”“走心”,让政策“白话化”,让村民从“听不懂”变为“真理解”,从“有政策”变为“真受益”,真正感受到国家温度。纸上的数字,折射的是群众的获得感,也书写着“政策进村入户”的最温柔注脚。


  图为队员张锦瑜调研医保政策 林晨瑜 摄


  图为队员们关怀村民身体状况 林晨瑜 摄

  三载征程,步履铿锵;三年磨砺,初心不改。当南昌工学院微光服务队告别幽居村时,他们带走的不仅是一手资料与影像,更是对文化韧性与乡村现实的深切体悟。在梨树下聆听老党员讲述信仰的力量,在农家里耐心阐释医保政策,在课堂上播撒希望的种子,在田野间与孩子共逐梦想……这一个个鲜活而温暖的故事,这一份份真实而深情的牵挂,共同诉说着守护的薪火正被这群年轻专注的目光点亮,代代相传。正如服务队一直所坚信的:乡村振兴没有旁观者,只有赶路人!这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和奉献。

  如今的幽居村,依旧有孩子在村头翘首张望:“哥哥姐姐什么时候才会回来呀?”同样也还有村民在茶余饭后轻声念叨:“咱们村最先来的那支队伍,明年还会不会再来呢?”……(来源:南昌工学院;文:胡培培、程甘)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