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呦——加把劲哟!”7月22日下午,万年县裴梅镇的千年古村落里,木槌敲打石臼的"咚咚"声与青春洋溢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万晓波带领学院“禾下足迹”实践队师生,正在这里开展“非遗里的思政课”主题活动,通过打糍粑等沉浸式体验,让古老农耕文化焕发青春光彩。
非遗项目“万年稻作习俗”传承人现场教学打糍粑技艺,师生们分组协作,抡木槌、揉米团,汗水与欢笑中体会“一粒米”的蜕变。“每一下捶打都要均匀用力。”裴梅镇副镇长曹建金讲解时,特别强调糍粑制作中蕴含的“同心协力”精神。粮油食品系学生邓柳菲感慨:“石臼边的协作让我们真正读懂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农耕哲学。”
7月23日上午,“禾下足迹”实践队师生们走进万年县文化馆排练厅,现场学唱万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耘禾歌》,悠扬的耕作号子在排练厅回荡。万年县文化馆副馆长、赣剧团演员吴向明老师逐句教唱并讲解:“‘日头公公快起山,手拿耙仂耘禾忙’道的是农人劳作艰辛,‘春天栽下禾一颗,秋天打下万担粮’唱的是农时规律,‘快点耘禾快点长,指望丰收哇(娶)新娘’唱的是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石臼边挥汗打糍粑的协作实践,到《耘禾歌》里感悟耕读传家的文化密码,“禾下足迹”实践队用脚步丈量农耕文明,用心灵体悟非遗智慧。这场沉浸式思政课,让工贸学子在万年稻作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绽放青春芳华,真正实现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同频共振!(来源: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文:孙丹青;图:吴凌浩、孙丹青、刘硕、刘香)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