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思政课堂搬到千年书院,让思想伟力扎根赣鄱大地。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7月20日,南昌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学院“青衿弘文”实践队前往江西省吉安市白鹭洲书院开展“牢记嘱托强国有我,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文化赣鄱行”2025年江西省高校学子开展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以“书院”文化为主线路,实践队在这座承载千年文脉的古老学府中,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汲取思政教育丰厚滋养,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使命。
以史为鉴,在文化浸润中厚植家国情怀
步入白鹭洲书院,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浸润着每一位实践队员。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实践队员阅读碑文、观看展览和听取讲解,沿着中轴线徐徐而行——泮池碧水映照求知初心,棂星门巍峨昭示文脉庄严。在道心堂前,先贤“尊德性而道问学”的教诲振聋发聩;立于文天祥雕塑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直抵心灵。在中山院展板前,队员们驻足凝思,从江万里毁家纾难创办书院,到刘辰翁坚守民族气节,一段段赣鄱英杰的故事如星火燎原,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人精神熔铸为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担当。在大成殿,师生们肃立于至圣先师孔子像前,执礼致敬,聆听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精髓,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对当代青年立德树人的重要启示。在风月楼,驻足欣赏历代书院学子的诗词书画佳作,师生们不仅为其艺术造诣所折服,更被作品中蕴含的深切家国情怀所深深感染。古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切、对民族复兴的殷切渴望,穿越时空,激荡着每一位队员的爱国之心,有效深化了家国情怀的培育。云章阁内泛黄的书页,碑廊廊壁隽永的碑铭,风月楼畔不息的江风,都在无声讲述着这片土地“文章节义”的精神内涵。
以研促学,在交流感悟中深化思想认识
参观学习过程中,队员们围绕书院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传承路径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研讨。白鹭洲书院历史上走出17位状元、2700余名进士,其“明理笃行、经世致用”的教育理念至今闪耀智慧光芒。师生们一致认为,书院文化中蕴含的“为国育才”的理念和尊师重道、勤奋笃学、修身立德等宝贵传统美德走进当代思政课堂,都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和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同时,书院注重启发式教学、强调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对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与根基所在,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他们以笔为犁,记录下“道德教化与知识传授并重”“环境育人润物无声”等特色,在古今教育思想的碰撞中,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两个结合”的创造性阐发,更坚定了传承中华优秀教育传统的文化自觉。
以行践知,在接续奋斗中传承精神血脉
文脉入心,志行自远。在参观学习过程中,大家通过阅读碑文、观看展览和听取讲解,全方位了解白鹭洲书院的历史沿革,从发展中的兴盛繁荣,再到修缮时的代代守护,每一个重要历史事件,都凝聚着古人对文化传承的执着。展览通过图文、实物和多媒体,生动展示了白鹭洲书院的“历史沿革”“办学规制”“书院祭祀”等内容,让成员们深入洞悉书院的教育制度、文化传承和历史变迁,领略到古代书院教育“传道授业、以文化人”的独特魅力。白鹭洲书院的千年积淀,如无声春雨,浸润着学子的心田。那些在青砖黛瓦间触摸的历史温度,在先贤塑像前感悟的浩然之气,在诗词墨韵中品读的家国情怀,早已悄然熔铸为内在的精神力量。这份深植的文化根脉,并非止于书斋的静思,而是化为照亮前路的星火,激荡起“强国有我”的青春回响。走出书院,学子们眼中闪烁着对文化传承更深的敬畏与自觉。历史的厚度赋予他们观照现实的深邃眼光,文学的诗性则点燃了他们讲述中国故事的热忱。他们深知,传承不仅在于守护,更在于创造性的转化与时代性的表达。这份由书院沃土培育的使命感与创造力,如同无形的笔锋与犁铧,将在未来更广阔的天地间,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赣鄱篇章,耕耘民族复兴的精神原野。
青衿志远,行而不辍。白鹭洲的钟声悠远,赣鄱大地的召唤铿锵,文化传承的接力棒已握在手中,强国建设的征途就在脚下。此次白鹭洲书院之行,让思政教育从书本走向大地,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中筑牢了信仰之基。实践队员们将以此次研修为新起点,将感悟转化为行动,将学识奉献于乡土。接下来几天,文学与历史学院“青衿弘文”实践队还将继续以“书院”文化为主线路,前往永丰、遂川等地,深入挖掘当地书院遗存的历史脉络与人文精神,寻访书院遗址、提炼其教育精髓,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队员们将带着在白鹭洲书院的收获,深入基层,走进群众,用脚步丈量赣鄱大地,用青春书写时代华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南师院学子的智慧和力量。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