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南昌工学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匠心筑梦,艺行宁都
2025-07-23 16:48:00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激励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学知识、练本领、做奉献”,在亲身体验中筑牢“感党恩、跟党走”的决心,让社会实践真正成为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7月10日至7月15日“经纬”传承实践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怀揣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热忱、对乡村振兴的期许,团队一行人踏上了前往宁都县东山坝镇小源村的征程。小源村位于东山坝镇的西北部,是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红色名村、首届赣南醉美乡村,党支部被省委组织部评为江西省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省级五星级文明实践站。团队聚焦宁都“非遗夏布保护传承与活化传承”,结合实地调研与志愿服务,让传统文化与现代乡村发展紧密相连,知识探索与实践行动相互促进,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动力。

  怀揣热忱,奔赴实践热土

  7月10日清晨,南昌工学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三下乡”经纬传承实践队在博物馆门口集合完毕,怀着对革命圣地的憧憬与敬意,从南昌出发踏上了前往江西省宁都县东山坝镇小源村的路程,下午团队顺利抵达宁都小源村,随后与当地村项目负责人李优优展开座谈,小源村驻村第一书记温宾斌为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座谈会上李优优为实践团队成员们介绍了当地的基本情况,为未来几天的实践调研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队员在博物馆门口集合完毕 摄影 简宏


  队员出发去小源村 摄影 简宏


  会见小源村负责人 摄影 刘仙兰


  与小源村负责人座谈 摄影 刘仙兰

  踏访红色故地,深耕祠堂文脉

  7月11日,南昌工学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三下乡”经纬传承实践队在小源村深度探寻红色文化与祠堂文化。


  实践队成员在宁都会议旧址合影 摄影 刘仙兰


  倾听宁都会议旧址主讲人讲解 摄影 刘仙兰


  倾听宁都会议旧址主讲人讲解 摄影 刘仙兰


  拍摄红色宣讲 摄影 刘仙兰


  拍摄红色宣讲 摄影 刘仙兰

  在“红色基因薪火传,革命精神映山川”的时代呼声中,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已成为新时代的社会共识。实践队首站来到宁都会议旧址,李优优为众人讲解1932年10月宁都会议的深远意义。队员们参观旧址陈列,于文物史料中感受先辈的信念与勇气。随后的红色宣讲,解读会议统一党内思想、指明反“围剿”方向的关键作用,红色精神深植队员心中。


  参观文彦祠 摄影 刘仙兰


  调研当地祠堂文化 摄影 刘连升

  “乡村文化兴,乡村百业旺。”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探寻乡村文化底蕴、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成为乡村焕发生机的关键密码。离开旧址,实践队聚焦小源村祠堂文化,调研曾氏祠堂(乡村大学)、文彦祠、孔怀居和追远祠。经走访了解,祠堂不仅是祭祀之地,更是凝聚家族、传承家风的精神纽带,其规模变化与修缮历程,彰显当代家族的强大凝聚力与认同感。


  了解孔怀居历史渊源 摄影 刘连升


  了解追远祠历史渊源 摄影 刘仙兰

  此次实践,队员增进了对乡村文化的理解。未来,实践队将以多种形式,让两种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非遗手作润童心,防溺教育护成长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以及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大背景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7月12日,南昌工学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三下乡”经纬传承实践队于宁都县小源村乡村大学内,为3 - 15岁的儿童(多为留守儿童)开展实践教学。


  文明实践活动 摄影 刘连升

  活动首重就是安全,通过防溺水安全歌和防溺水常识分享等为孩子们筑牢生命安全防线。随后非遗艺术课堂接踵而至,漆扇制作让孩子们体验漂漆技法,感受漆艺魅力;掐丝珐琅课程,孩子们亲手操作,将彩砂幻化为童趣画作,传承古老技艺;国画体验课上,从握笔开始,让孩子们用稚嫩笔触在扇面绘出对美的理解,也在他们心中种下艺术的种子。


  教授掐丝珐琅、扇面国画、漆扇等基础知识 摄影 刘连升


  实践队员整理好物资等待小朋友来体验非遗课程 摄影 刘仙兰


  指导老师带小朋友体验国画制作 摄影 刘仙兰


  小朋友们现场实践 摄影 简宏


  与当地留守儿童合照 摄影 简宏

  本次活动全方位提升了孩子们的素养,为乡村教育注入活力。经纬传承实践队将继续以非遗传承为乡村发展添砖加瓦,绘就美好乡村新画卷。

  触摸夏布肌理,点亮扛灯记忆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文化自信自强的号角嘹亮吹响,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推动乡村文化繁荣、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7月13日,经纬传承实践队在小源村探寻夏布与扛灯非遗。


  夏布手艺人带我们参观苎麻种植地 摄影 刘连升


  参观苎麻生长基地 摄影 刘连升


  了解夏布制作过程 摄影 刘连升


  夏布手艺人带实践队队员“绩麻” 摄影 刘连升 


  夏布手艺人带实践队队员“绩麻” 摄影 刘连升


  刷桨 摄影 刘仙兰


  体验纺织夏布 摄影 刘连升


  采访扛灯手艺人 摄影 刘仙兰


  采访扛灯手艺人 摄影 刘连升

  实践队拜访当地已经为数不多的夏布手艺人李六秀、李英,了解苎麻种植与夏布制作,体验绩麻等工序。当地夏布产业受原料、深加工及传承难题制约,从业者少且多为副业,传承堪忧。扛灯手艺人曾树良及其妻李春香坚守百年家族手艺,但如今小源村掌握扛灯、小鱼灯制作的人极少。销售时段集中,多元经济冲击下,传承危机加剧。


  与夏布手艺人合照 摄影 简宏


  与扛灯手艺人合照 摄影 简宏

  实践队深知非遗传承紧迫,将借文创等渠道,助夏布与扛灯重焕生机,为非遗传承发力。

  采摘间体验农事艰辛 直播间助力小源振兴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决策部署。7月14日,经纬传承实践队于小源村开展直播助农,积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


  上山摘翠冠梨 摄影 简宏


  上山摘翠冠梨 摄影 简宏


  实践队成员上山摘翠冠梨 摄影 简宏


  实践队成员上山摘翠冠梨 摄影 简宏


  实践队指导老师向果农了解翠冠梨等农产品情况 摄影 简宏


  实践队成员上山摘翠冠梨 摄影 简宏


  实践队成员与果农合影 摄影 简宏


  实践队成员采摘翠冠梨后与果农合影 摄影 简宏

  活动围绕当地特色农产品展开,清晨采摘翠冠梨,队员边摘边向网友介绍特性。之后拔花生,大家干劲十足,享受丰收喜悦。午后推广莲子,展示饱满的莲子与绿色种植过程,售出近百斤。此次直播由实践队与村委会携手推进,纯为助农推广,未设购买链接,致力于展现小源村丰富物产与多元发展,吸引游客到访。


  实践队成员下地拔花生 摄影 刘仙兰


  实践队成员下地拔花生 摄影 简宏


  实践队成员下地拔花生 摄影 简宏


  实践队成员在实践地里的合影 摄影 简宏


  实践队成员下地拔花生 摄影


  实践队成员展示拔完花生后的“脏脏手” 摄影 简宏

  活动成果丰硕,拓宽农产品销路,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与责任感,获村民好评。展望未来,小源村将借此类活动,在乡村振兴路上稳步迈进,绽放更多光彩。


  摘莲子 摄影 简宏


  摘莲子 摄影 简宏


  摘莲子 摄影 简宏


  摘莲子 摄影 简宏

  满载收获,带回成长印记

  7月15日清晨,南昌工学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三下乡”经纬传承实践队结束实践活动后从宁都返程。


  小源村航拍景色 摄影 简宏


  小源村航拍景色 摄影 简宏


  团队从宁都回到南昌 摄影 简宏


  团队从宁都回到南昌 摄影 简宏

  青春的旋律,在不懈奋进中奏响;时代的诗篇,在奋勇前行中书写。在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中,“经纬”传承实践队用脚步探寻乡村文化脉络,让青春在传承与奉献中焕发光彩,深入乡村基层,使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悟真理、拓视野、强能力,在解决乡村发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创新思路与方法,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接受锻炼、增长才干。接下来,团队成员将持续巩固坚定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激发勇挑时代使命的责任担当、增强发扬创新精神的行动自觉、厚植保持奋斗热情的精神力量,在宁都乡村文化传承与振兴中展现担当作为,奋力书写为中国式乡村文化振兴挺膺担当的青春答卷。(来源:南昌工学院;文:陈威、郑嘉慧、黄莉)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