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留学问一问

美国留学各专业就业前景---工科

2025-08-20 14:23:22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传统工科(Engineering)

一、机械工程

就业指数 :0.41

平均薪资 :$80,632

H1B列表对应岗位 :31, 49

就业情况 :

像ME这种从工业革命就屹立不倒的学科,自然有它的道理。任何时候只要有水平的ME都是不用愁的,而且是越老越吃香,想想还是很幸运的。一个IT公司可能只有几年生命,但要说哪天波音不造飞机了,福特不造汽车了,Cummins不造发动机了,这是难以想象的。之所以在就业指数上偏低只有0.5,是因为这行业很多军工和航空企业只招收绿卡生,国际学生吃这个亏。所以最好的策略是分两步走,先利用中小公司积累经验换身份,然后再去大公司。这些中小公司大多也都是波音、LM这种企业的contractor,学到的技能完全是可以迁移的。中小企业自然起薪就低一点,但拿薪资换时间和经验,等到攒够了,跳去大公司,很多有经验的ME,待遇一点不比软件工程师差。而且所在行业特别稳定,基本不会经历太大的动荡。两年不少ME的小硕会选择转行去CS,如果你编程玩得溜,完全是可以的,ME是所有工科里和CS第二接近的学科(仅次于EE)。这个专业的本硕比博士好找工作,原因是工业重应用和经验,而不是学历,ph的路子就会窄一点。

提前准备 :

中国ME学生在北美找工作主要靠三大技术:有限元分析FEA (Finite Element Analysis),流体力学CFD (Computational Flui Dynamics)和NVH(噪音振动),其中前两个是大头,基本所有公司都要。所以,掌握几个软件是必须的,比如ANSYS/ABAQUS,还有Matlab。在工作初期,不要太看重薪水,因为大公司你进不去,这时候就是拿时间换空间。一定要多看多学,最好的就是找个senior engineer带着,机会成熟了就可以跳去更好的公司了。搞清楚自己目标行业的公司分布在哪个区域,比如航空在华盛顿和加州, 汽车在铁锈区等,加拿大的温莎和魁北克,然后有针对性的去投简历和做networking。

二、土木工程

就业指数 :0.20

平均薪资 :$74,236

H1B列表对应岗位 :31, 49

就业情况 :

土木在北美属于很典型的夕阳行业,倒不是说他们不要盖楼修桥打隧道,只是发达国家这一块该研究的早就研究清楚了,大部分现有的工程师都能做到退休的那种,对新的人才需求量没有那么大。调查了一下,基本大部分是回国的,占70%,有一些转了CS/EE,有一些转了不相关的金融/咨询之类的,很多还是同济大学的。博士可能就极端一点,可以去石油/矿业企业之类的做结构。土木在北美分几块,主要是Structural/Brige、Geotechnical、Transportation、Environmental,还有做Lan Survey,据说工资都不怎么高,对国际学术最友好的几个雇主是Aecom和DPR Construction。这行业回国明显前途更好,毕竟房地产在国内的地位不是开玩笑的,比如地产公司的管培之类的,或者各大设计院,中国基建项目的规模和量都摆在那里。

提前准备 :

国外的基建不管是规模还是数量和中国都没得比,所以这个行业确实属于没太多想象空间,特别热爱的当然另说,否则的话建议可以考虑回国发展或者往CS以及别的方向转。求职方向定位资源行业比建筑行业好得多,所以尽量去石油或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念书,比如科罗拉多、内华达、德州。加拿大的Alberta省很好,在石油/矿业公司,或一些EPC Firms(SNC Lavalin), 小硕也能拿到近十万刀一年。

三、电子工程

就业指数 :0.50

平均薪资 :$92,209

H1B列表对应岗位 :所有IT类+17

就业情况 :

EE专业下的方向很多,这些方向之间差异较大,因此就业方向也不尽相同。基本上在北美分两块:强电(power system)弱电(Analog和igital)、转计算机系统(跟ECE有很大交集,主要是贯穿软硬件系统),还有一些小众方向比如控制、生物医疗、图像处理、光电等。不管是igital还是analog,电路设计(弱电)都是EE就业的龙头方向,毕竟后面有一些规模巨大的硬件公司支撑。Power system(强电)这一块确实很好,很多老工程师退役,但好像不怎么招国际学生。控制这种太注重理论的方向出路不好,很多工作机会是军工行业,对国际学术也不开放,同样的还有图形处理方向。生物医疗(Biomeical),如果你的研究方向是GE,Phillips,Boston Scientific等这些公司需要的技术应该就没啥问题了。总体还是硬件不如软件好找,越和计算机靠得近的,机会越多,连搞硬件的ph最后都是去了谷歌和微软这些金主。再怎么说这也是个含金量非常高的专业。因此即使目前EE超过一半的学生都会转场去CS,传统的EE学生的就业仍然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只要你学校还算ecent, 技术还算扎实,去一些大型的硬件公司,诸如Apple、Qualcomm、Broacom、Texas Instrument、GE、西门子这几个招人大户都是可行的。总结一下,事物都是相对的,EE再难找工作,跟机械比还是强一截的,和化工、生工、土工比,那就是天堂级的了。如果你是EE专业的话,没啥好担心的,想好要不要转CS就行了。

提前准备 :

学好VLSI、Computer architecture、Verilog,可以应聘的大小公司就很多了,算是EE里最好就业的装备组合了。加拿大的EE也很不错,其中Waterloo最好,UT、UBC、McGill都不差,围绕在整个Toronto/Ottawa地区有数不清的IT和科技公司,西海岸的温哥华还有微软亚马逊等。很多人会选择先去加拿大搞定身份,然后再借机跳去美国发展(或者太安逸的就不跳了),以避免H1B的抽签之苦,算是一条很稳妥的路径。个人是比较推荐的。

坑(注意事项) :

别去玩电磁(EM,electromagnetic)、雷达、微波这些,因为职位不多,基本都是军工性质,不是公民或绿卡没什么出路,类似的还有图像处理(Image processsing)和控制(Control System)。

四、计算机(CS+CE)

就业情况 :

虽然现在不像三四年前那么夸张,但仍然是毫无争议的北美求职第一专业。在之前的统计里,平均每个国际生能拿到3.5个offer,当然没办法算出其它专业转行去竞争CS职位的数量,所以这个数据可能有点偏高但绝对不算夸张。最近有一些论调说CS的就业正在日渐惨淡,最多只能算回归正常。什么叫回归正常?就是只要你认真准备,提早进入面试流程,有拿得出手的实习,就能找到很好的工作,不一定是FLAG,或者是传统企业/start-ups或是银行。今年硅谷+西雅图的公司,各大公司的确有不同程度的缩招,过去那种刷刷题就能随便拿offer,不用onsite就能拿FLAG+MS包裹的时代肯定是过去了。不过因为AI这一波以及2017科技股的再次大涨,大环境依然算乐观,公司heacount都不少只是竞争更激烈,fill的更快了。对于牛校(CS Top 50的都算)的bachelor/master/ph来说都没什么要担心,主要是这一波master的大规模扩招的学生,尤其是其他专业转的,之前没有CS背景的学生来说,请尽早启动校招准备,另外多找实习,哪怕是start-up也行。因为各大公司普遍开始倾向于招有实习经验的发面试邀请,尤其是自家的实习生比如FB、Linkein和Apple,其他明星公司,Snap上市后股票猛跌,Uber丑闻不断,预计针对fresh gra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转而招senior的为主。

提前准备 :

实习、实习、实习,这条路最稳妥,即使你是CS水校。Intern的待遇和公司名气在某种意义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从这段经历中拿到多少实战经验,有了实习后电面和on-site数量都会大增。上GlassDoor看看别人面试经历,尤其是失败的,网上免fèi的面试资源很多,做几个完整的Project放Github,或contribute一些开源项目。面试的时候这些都是很好的加分项,毕竟公司要招的不是会做题的,而是会干活的。网上很多刷刷题就成功的案例,让你产生一种手到擒来的错觉,其实这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人家背地里看了几大本书,熬了多少个夜,发了多少paper, 做了多少项目,你都一无所知,所以不要太理想化。最后给个建议,不觉得码农是可以终生做的事情,一方面越老越苦(新人永远比你拼比你懂新技术),一方面未来走向还不明朗,因此有机会还是建议多学点Project management和运营的知识。

坑(注意事项) :

假设美国科技行业仍然保持每年30%的高速增长,但按照这几年ouble的扩招步伐,随着求职人数的每年翻番,就业率也会被腰斩。基本的供需平衡理论,从来就不会错。有些学校的CS项目申请门槛很低,甚至不需要CS的课程经验。这种请谨慎,首先你去了后会和一帮同样不明所以只是听说CS很好就业就来的学生为伍,其次你很可能处于CS的最末梯队(最后30%),随着就业门槛的不断提高,可能你2年后连电面都拿不到。看待一个行业,并不能够只看它辉煌的时期,而是应当从一生的角度去考量。所以,是否要转行CS,不是看你眼前是否能找到个10W+的工作,而是你是否有持续学习的驱动力,是否有不断精进的毅力?如果没有的话,你能接受一次次的熬夜加班吗?你愿意用下半生的suffer去交换吗?

>>免费领全球留学白皮书,了解各大学报考条件、费用、开学时间、含金量<<

- 声明 -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 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免费获取留学方案
Kaplan, Inc. 30 多年来一直是Graham Holdings(前身为 The Washington Post Co.)的一部分,是其最大的子公司。Graham Holdings Co.(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GHC)总部位于弗吉尼亚州阿灵顿,是一家多元化的教育和媒体公司,其主要业务包括教育服务、电视广播....
HOT
留学费用测算
免费留学评估
1
免费在线咨询
免费获取留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