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留学趋势与服务创新研讨会沙龙
http://liuxue.eol.cn 来源: 作者: 2013-09-09 大 中 小
主持人:今天主持留学趋势与创新。陈总监简单谈一下,中国现在留学行业趋势还有一些特点,在这个环节我想让您具体再谈一下,深入说一下这个问题。
陈志文:中国留学市场将出现调整
陈志文:我想单独把美国拉出来说一下,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美国是门户洞开,包括现在签证通过率远远大于英国。我可能觉得这个会调整。
也就是说,学校不要你这个钱的时候,开始就会讲究质量,中国是你的难题,你做一下等等诸如此类。中美之间不会发生直接冲突,发生代理人之间冲突。那么也就会影响90后这帮孩子感受,这些孩子比我们想象更爱国。可能就会影响去美国遥遥领先一个趋势。
同时我们也注意,包含澳洲也在做政策调整,英国其它方面也在做调整。也就说这种平衡会出现,美国遥遥领先的状况我相信在两、三年之内有变化,这种变化由多种因素促成。我个人还是强调因为时间比较短,现在事实上在美国很多念书的孩子出现问题,我知道的有一个例子是,两个礼拜就回来。
他对西方教育没有正确认识和理解,他学习跟不上,他认为我为什么学习不好,因为英式教育把我残害了,快乐教育吃喝玩乐,事实不是这样,那边规矩那么多,受不了就回来。或者在北美有一个排名五、六十名的学校,念不下来。我觉得这些其实也是会严重影响,而且申请的激烈程度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名校。现在录取比例不断下降,申请人数不断倍增,中国家长实际期望值很高的,最典型的,中国家长的一句话:“我其实要求也不高,前100名就行。” 我老爱反驳一句,中国有几个学校排前100名,你那孩子又是什么水平?他不想这个问题。
再加上回来,本身水平不好,即便好不容易混毕业,回来变“海带”,打击他的积极性,也会有一个调整,总体当然是会和世界其它国家相比比较高速度发展。因为儒家文化影响下,这种趋势是非常明显的。我们去看香港,看我们的台湾,看韩国等等,这种大概的一般来讲,留学比例一般还在8%到10%都正常。按照这个推算我们最后有90万到100万人(每年)出国念书是正常的。40万是刚走一半。
主持人:好的,谢谢陈总。下一个问题是问胡总,您也是业内资深专家,我知道您其实接触的,包括出国留学中介很多,您从管理方面来看的话,近些年有一些什么样变化?这个问题有想说都可以说一下。
胡本未:留学行业应加强自律,以学生需求为主导
胡本未:中介管理原则应该是下放,我也赞同,以前是政府怕出乱,门槛高高的。曾经有将近10年没有批判中介,最近其实指导思想很明确,下放。我觉得也好。政府去管的时候有它的问题,可能最后有市场我们讲无形手,优胜劣汰好的事情,大浪淘沙会有更好的。李克强总理强调市场能做的事情我们不要做。教育部已经把中介审批下放,这是时间迟早的问题。是今年还是年底,或者明年初的问题。
主持人:让这个行业更加市场化,有利于它的发展。
蒋海华:刚才胡总的接触更多是对中介营销模式了解,在他所接触中介的过程当中,所看到行业一些变化。
胡本未:政府有些(事)本身管不过来,我们留学监督网不是管谁,而是用我们服务和学生服务推动加深自律,留学中介不是自己说几句就能搞好这个市场。很多学生和家长在说到留学机构的时候,非常容易把留学中介放在自己对立面,站到所谓一些留学咨询机构等等一边。因为大家觉得留学中介干的事情是很简单的,一个流程化的东西,而留学咨询公司给自己真正做服务的,根据自己客观情况做服务。
学生和家长有些误解,留学机构没有得到教育部允许。教育部对留学中介有一定机制,我们平常接触同学,大部分就说找留学中介的时候,都找教育部审批的有资质的。我觉得不管哪种,现在出国留学,无论从院校这一方,还是服务机构这一方,总的来讲,实际是买方市场。一切服务产品,包括你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真的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主。我想推出CACOS这个系统本身也是符合学生需求,是为了把这个服务更到位才推出。
主持人:好的,谢谢胡总。中介机构的目的还是为了服务学生。
Eliza:工作机会吸引留学生赴澳
下一个问题问Eliza女士,你刚才在讲话当中,提到了您对学生一些建议,其实同学出国留学的目的还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想知道澳大利亚政府对学生就业方面有没有一些好的政策?请您解读一下。
Eliza在上海成功举办第一届澳中举办职业发展咨询会,这个活动影响非常大,举办非常成功。像全国各地一些学生,像沈阳、青岛,专门从澳洲飞来学生参与我们活动,通过活动我们发布455个职位,我们提前注册了一个平台,我们收到3800份学生在线申请。所有的学习结果都是为了找到一份非常好的工作,所以说,工作是对每一个赴澳留学学生非常重要的因素。
李岩:英国颁布政策吸引更多中国优秀学生
主持人:好的,谢谢澳大利亚方面对学生就业做出努力,刚才说完澳大利亚方面,我知道英国其实也有一些对于中国留学生一些利好政策,接下来就请英国文化协会李岩经理解读一下。
李岩:谢谢主持人。实际上英国政府,虽然在最近一年多做签证,留学签证调整,目的是鼓励欢迎优秀国际学生,包括优秀中国学生来英国学习,进入不同层次的院校学习,最终是培养一个对自身发展来讲,对中国发展,包括世界发展做出自己贡献有能力的有创新精英人才,这是一贯不变的政策。最近持续几年来,中国到英国留学学生数字增长每年都保持2位数增长,在去年有56000大陆学生到英国去读学历课程,还有9000多去读英语。签证通过率应该说是非常高的,96%的大陆申请者获得去英国签证。当然从数量上来比美国排在第一位。
英国政府刚颁布新的教育产业发展一个纲要,它提出来在未来的五年,英国要吸引,国际学习增长保持20%增长,希望更多中国优秀学生到中国学习。
主持人:谢谢您,下一个问题问赵英华女士。我知道您所从事东方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第一批留学服务机构。近些年来留学行业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就是因为这块蛋糕非常大,所以会有更多资本来注入,可能就会带来更多的挑战和竞争。我想您从传统中介行业谈一谈,现在您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赵英华:实际上这样,刚刚在车处长讲演过程中说了,其实目前从中介2000年开始下发资费留学自制以来,整个市场真是呈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包括胡总,包括陈总都在讲整个的教育体系的变化,包括影响到海外的这种留学的变化,实际上现在整个资源,其实留学中介机构传统只向学生家长介绍海外留学知识以外,演变从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来做,真正这种压力我们认为真正服务好学生,就说你现在竞争力或者是竞争点,就应该是具有相应专业度同时,如何更好服务学生和家长。这个所谓的更好服务,不是一句空话要通过我们专业度,通过我们所有留学行业从业人员,具有相应职业素养,包括他们对海外发展的这种政策,以及学生未来角度综合评估。目前这种竞争市场通过专业度真正站在学生角度上,未来发展以及家长角度上从这个方面提高吧,我觉得这是我们面临竞争,或者未来发展大趋势。
蒋海华:亚洲成熟留学市场值得中国借鉴
主持人:好的,谢谢。下一问题问蒋总,我知道您所负责不仅仅是中国市场,您负责是整个北亚地区还有其它国家。比如香港还有台湾,还有韩国,从您所对这些国家它们的留学行业发展,您推测一下,中国留学市场未来会是什么演变趋势?
蒋海华:确实当我们看周边一些国家,带有文化同跟性一些国家教育和留学市场,部分教育当中留学细分市场对中国有所参考,我觉得特别是以韩国台湾香港来讲,都有共同的特点和不同的。共同特点当然是,那些地方中介市场总体是更多提供服务,而相对来讲在收费模式当中没有大陆的丰富,所以基本上是单向的。中介只是提供服务,不向学生收取费用。由于中国地域复杂性和服务复杂性来讲,中国目前收取费用模式还是应该成立,所以这点是剩下这三个周边市场共性和中国大陆的不同,接下去如果我们讲台湾市场比较折中,规模也不大,没有太多可借鉴地方。
香港是一个例子我想讲一下,香港是非常浓缩性的地域。香港这个市场当中可以折射出一些东西来,所以我觉得是有几个点,值得我们关注的。第一个是香港市场服务,他们会在单一国别当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领军人物。任何一个服务提供商都会有前一到两名,跟第三四名差距很远,这是一个服务市场比较小的特点造成的。
以澳大利亚来讲是IDP为主,就会领先其它的服务提供商很大一段距离。高度发达、数据比较透明的市场,最终达成一个方向,服务提供商就会出现第一、第二,然后剩下的就几乎没有,这是从小市场折射出来。
另外,韩国市场也有一定的借鉴性,他没有像中国市场这么复杂。但是他也是比较大市场,是全球第三或第四学生输出国。韩国市场对中国市场借鉴我想提一下。第一,学生家庭富有程度,并不表示学生选择学校好坏程度,这点跟陈总编的说法类似,学生家庭富有却并不一定申请名校,越是家庭富有的韩国学生,越按照自己兴趣选择,相对来讲学生选择比较成熟。
第二,留学并不以高等教育为主。韩国市场当中学生留学更多是为了学语言,韩国学生清晰认识到自己留学学语言,不是说学某个课程。在韩国,超过50%的留学中介市场资源业绩是依靠语言课程而存活的。
第三,谈韩国中介市场这点也可作为中国市场的一些教训和经验为借鉴,韩国市场比较大比较散,但是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在中介市场当中,非常多的机构最后由于没有服务费,所以比拼的是佣金的高低。韩国很多中介不仅提供给学生服务,还要倒贴一些礼品、机票等等。这造成竞争度更白热化,另一方面也制约了某些行业,使其能够更进一步规范化。但是韩国也是跟中国一样有一个大的网络市场。所以在韩国来讲,网络占服务当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儿。韩国的中介的网络发展更多基于网络,他们叫网络社区,我们在中国叫论坛,互动性是韩国的特点。
主持人:刚才我们谈到中国现阶段留学现状,谈到一些其它国家它们情况对我们一些启示。就想结合现在中国实际,大家觉得我们服务应该怎么样的变化来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留学生,就是说将来中国留学市场会产出什么样变化?
胡本未:大家注意到刚才车处长讲的时候44%的人,留学生是找中介的。注意一下这个数字,前两年讲60%,这中间有一个差距,说明什么?自助留学或者自主留学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至少有这种可能性。我们做过一个调查,去年调查的有留学意愿的学生里头说35%人想要DIY,又回访一次,25%人真的进行了DIY;今年又调查将近40%人DIY,将近30%真的DIY,这里面都有差额在这里体现。
所谓DIY人有这么几类,一类真的能DIY,他们收据信息能力非常强,语言能力非常好,是DIY留学的主体,但是我也问过很多学生,真正DIY完的人觉得自己掉了一层皮。也就是说即便有很好的语言能力,有很好的学历背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仍然觉得DIY很困难的事情。
另外有一批学生想要DIY,因为中介服务他不满意,这里有很多原因比较复杂,但是没有能力完成DIY过程,催生留学机构或者类似留学机构为学生提供分段服务,或者有些服务机构打着DIY旗号最终诱使学生进来以后逐步推销它的服务和项目。
真正学生要完成DIY的话,大多数人我认为他是需要这么几项服务。第一项定位对职业规划选学校,选专业没有专业人士指导对绝大人数来讲非常困难,所以CACOS是非常靠谱。第二学生对细节材料把握不好,我们作为行业人士认为这个问题很愚蠢回答上万遍,推荐信多长,PS写多长写多少字,但这种东西如果学生不了解,没有专人指导学生会很困惑,大概看一下IDP这个系统,我觉得确实是基本上从学生实际需求去服务的。CACOS给自己服务做定义叫后DIY时代。总之新DIY的一种模式我认为。本来想谈一个概念“新留学时代”,综合所有留学服务形式,新的留学服务时代可能真的来了,同时CACOS也会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这是我大概一个看法。
陈志文:我刚才说我几个基本判断,其中有一个自主肯定未来趋势之一,但是不可能完全自主。毕竟它是个专业的事情。市场里有些恶劣竞争办法,知道学生查网站就弄中文网站忽悠你,现在美国中学很多都这样,过去有这种野鸡大学忽悠你,一般人很难分辨。至少CACOS平台做的这些专业东西,绝非是我们一般人把握的。
举个例子,留学是什么,人生生涯规划一个环节。实际对自己生涯规划要搞清楚。大学后的人还有可能,大学前的人是根本没有可能的。我老说为什么18岁是你才有刑事、民事能力,在那之前要监护人,需要别人父母指导,包含专业人士指导。DIY肯定是有年龄层区别,还有一个就是中介指导和服务一定也会存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形式肯定会有。现在这种方式就说不像过去大包大揽全都做了,现在可能会有区别这倒是肯定,所以我觉得中介永远可能还是要存在下去,只是存在的形式不一样,他们叫后或者新下一代都行。
李岩:我们是觉得就是随着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肯定是一个多元需求。而且在中国国土面积这么大,人口这么众多,南方、北方西部、东部人的生活习惯、观念行为意识、思维都不一样,需要服务不一样。你像我们看到中西部地区很多人观念比较落后,接触信息也比较少,他对中介依赖程度更高一些。在东部北京上海大城市信息量非常大,然后年轻人非常活跃。现在90后也好,00后也好,有非常清晰的自己的想法,更倾向于CACOS这种信息来源可挑选的服务。我们看到有的中介在做加法,前面有培训班,后面有各种生涯规划和咨询,后期有出国以后各种服务,甚至回国以后还有一些服务一些支持。而我们看到,CACOS在这个领域做减法。提出来了一个不同的服务模式,可以根据你的自身需要,你的本身情况,你的能力和财力选择来适合自己的服务。就像刚才陈总说的,有的人没能力用这个,有的人则没问题。其实,这个就是社会更成熟一个表现。我们也非常希望能够跟这样的中介机构、社会企业有更多联系,能够把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优质教育资源能够更全面的、客观的、公正介绍给客户。他们自己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出一个更适合自己选择,不是盲目跟从,甚至听某些人忽悠。
胡本未:我刚才提到有的是假DIY,有的机构是说自己是DIY服务,实际上是纯粹中介服务这里有几个问题。或者说这也是IDP一个挑战,学生问到我时候会说胡老师你觉得这个机构不收钱靠谱吗?或者这个机构只收2000块钱你觉得是真的吗?所以回到刚才假DIY问题跟学生讲,留学中介机构或者服务机构不可能完全没有收益,没有收益开门干什么。
真正落到实处可能性比较大,真正做到DIY不收费也许就是澳洲和英国。为什么有的是假留学DIY机构?本质还是中介服务,这个其实我想通过这个平台传递给学生。
考试培训小助手
本科留学qq:436560382
研究生留学qq:437946603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