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澳洲政策收紧 山东“移民村”致富神话难复制

http://liuxue.eol.cn  来源:  作者:北京青年报  2013-08-02    

  “2007年之前,澳大利亚紧缺电焊工人、木工等,当时对移民几乎没有英文的要求,很多村民成功移民。后来有过雅思单科成绩需要过4.5的较低要求,还是有很多村民能够通过学习达到这一水平。 2011年,澳规定技术移民英文水平要达到单科6.0以上,普通村民很难达到,英语成为村民移民澳大利亚的拦路虎。”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山东济南附近一个村子的村民在澳大利亚当上了技工,过上了富庶的生活。“移民村”和它的“致富通途”旋即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据本报记者多方调查,“移民村”现象实际上是发生在五六年前的事,虽然现在仍然有村民为此努力,但由于澳大利亚近些年移民政策收紧,这一现象已难再复制。

  全镇十年千余人赴澳“打洋工”

  被媒体称为“移民村”的是山东省济南长清区孝里镇后楚庄。据《齐鲁晚报》报道称,“凭着过硬的电气焊手艺,总共201户的村庄有25户在澳大利亚‘打洋工’,拿到了绿卡。”

  本报记者连线孝里镇政府办公室主任王健,据他确认,媒体对孝里镇“移民村”的报道是属实的。在孝里镇,这样的村庄不止后楚庄一个。十年间,在5万余人的孝里镇,前前后后共有1000多人赴澳“打洋工”。王健说,其中有一半已经获得绿卡,而另一半持有的是临时工作签证,还在绿卡的申请过程中。

  据王健介绍,除了电焊工移民澳大利亚以外,还有从事机械加工、木匠等职业的技术工人,村民都是因个人关系和个人学习成功赴澳洲,并非孝里镇注重职业教育的原因。

  第一人因手艺好被外国人相中

  为什么孝里镇的村民能够“意识”到可以通过自己的技术移民到澳大利亚呢?王健称最先了解到相关政策成功赴澳的村民也是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之后大家看着过得好,便也“效仿”起来,村民移民都是靠个人的努力,相互借鉴。

  《齐鲁晚报》在报道中介绍了第一个吃螃蟹的村民——尹法刚。据报道,2005年,尹法刚在深圳给一家船厂打工。“客户几次检查,别人的电焊活儿通不过,就他的活儿每次都很出色”,因此,公司里一个外国工作人员注意到他,并提示可以去澳大利亚,“挣得比中国多,你的手艺准行”。

  当时出国费用约为12万元,尹法刚凑齐这笔钱交给中介。据报道,到了澳大利亚的尹法刚工作三年后,“在墨尔本买了大房子,生了澳洲籍的小儿子”。村里人知道以后,“都坐不住了”。

高考后留学?出路?!免费咨询热线:010-58443520

考试培训小助手

本科留学qq:436560382

研究生留学qq:437946603

推荐给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纠错    我要打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