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华为全联接大会2025在上海举办。在峰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奚立峰教授发表了“数智融合 向新图强”主题演讲,从多角度分享了学校在数智化转型方面的实践与成果。
数智融合:百年院校创新发展以AI赋能
上海交通大学,这所历经129年风雨的院校,始终紧跟国家战略,不断进行自主创新。在数智化浪潮的推动下,学校推动学科重塑,目前学科涵盖工科、理科、生命医学、人文社科和交叉学科。同时,创新性提出了有组织科研的三区模式,“集中区”面向战略导向体系化基础研究,“自由区”面向前沿导向探索性基础研究,“融合区”面向行业导向应用基础研究。与华为合作构建的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更是成为行业导向应用基础研究的实践样板。
交大因图强而生,因改革而兴,因人才而盛。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致力于为国家培育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新一代人才。当前,人工智能是国家战略,交大推出了“AI十条”校级战略,聚焦人工智能学科跃升、AI For Science种子计划、AI专项行动、智慧文科建设提升、AI For Engineering等计划。
目前,学校科研计算已100%全覆盖所有学科大类,500多门教学课程已经进行AI化转型,校级计算平台的利用率常年维持超90%的使用线,已接近饱和。面对算力需求的快速增长,交大果断决策,携手生态伙伴启动了智算平台“致远一号”的建设。这一平台以高效、集约的方式,解决了高校计算设施建设中的诸多弊端。从最初的计算机公共机房到如今的高性能计算集群,“交我算”校级计算平台已发展成为国内顶尖的多元结构算力基座。而即将投入使用的“致远一号”,更是以633P算力、13P存储容量等关键性能指标,成为国内高校最大规模的智算平台。
携手华为:打造高校“算力工厂”,培养新时代人才
“致远一号”智算平台自2024年12月启动,用时不到一年,完成千卡昇腾集群本地部署和云上千卡规模化应用。这一平台将为师生提供开箱即用的AI应用服务,覆盖科研训练、教学实训、课程实验全链条,成为名副其实的“算力工厂”。
要把计算平台用好,专业化的计算人才队伍是关键。交大组建了近30位核心成员的计算服务团队,形成了计算服务“交大模式”。在教学领域,赋能AI+HI为核心的智慧教育新模式;在科研领域,践行以“计算+X”为理念的智慧科研新范式;在管理领域,打造以AI赋能再造智慧校园新格局。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功能。交大正以“AI+HI”重构育人模式,通过线上教学Canvas系统、“AI助教”“AI修业导师”等创新手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体验。数字教师与学校教师的融会贯通,更是构建了“HI+AI互动融合课堂”,为培养新时代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向新图强:“交我算”“交我办”事半功倍,携手共赴未来
计算正深刻影响科研范式的跃迁。交大计算首创“学科融合、分工协作”机制,降低了计算应用壁垒。以肖湘教授研究团队为例,他们搭乘“奋斗者”号对马里亚纳海沟、雅浦海沟的6000至11000米水深区域进行了系统的样本采集,建立了全球唯一的深渊生物大数据库,研究鉴定出海量深渊原核微生物,其中多数为未报道新物种。为了探索这些深渊下的物种生存的奥秘,研究团队和计算团队一同创建了从“深海采样-基因测序-数据分析-实验室验证”的全链条科研模式,也体现学校在海洋科学与装备、生命科学、人工智能领域的交叉融合优势。近五年,80余款自研科学计算软件在“交我算”上高效运转,助力产生多项世界级科研成果。
现代化校园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也离不开信息化技术。交大自主研发的“交我办”APP、“数字员工”等应用,实现了办事线上化、AI语音交互、鸿蒙适配等功能,成为服务师生的超级掌上办事厅。校园治理智能化之路稳步前行,为师生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最后,奚立峰表示,面向未来,上海交通大学与华为将持续深化战略合作,构建一个可持续、自进化、世界级的AI应用生态圈,共同探索“AI+教学、科研、管理”等场景的协同创新。交大将以开放的胸怀,与华为等产业界伙伴并肩同行,向新出发,在积累中成就卓越,绘制高等教育数智化新蓝图。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