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铸魂强健 淬炼青春——合肥城市学院首届新生军事运动会隆重举行
2025-10-09 19:51
合肥城市学院
作者:

  战鼓催征,青春飞扬。9月29日,合肥城市学院首届新生军事运动会决赛在学校两个校区体育场隆重举行。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军事体育盛会,更是一堂生动深刻的育人课程。军事运动会巧妙融合新生军事训练成果、国防教育内涵与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理念,设置了“投石过河”、“女子战地传令兵”、“男子钢铁对抗赛”、“军事五项障碍赛”和“急速救援接力赛”五个特色鲜明的军事体育项目,汇集了来自全校4个二级学院近4000余名2025级新生参加训练、同场竞技,在速度、力量与智慧的较量中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昂扬风采。

  创新项目:体育教育融合军事技能开辟新赛场

  本届军事运动会彻底打破了传统体育赛事的惯有模式,所有项目均源于军事基础技能,又进行了体育化、趣味化改造,极具挑战性和教育作用。

  “投石过河”作为开场项目,瞬间点燃现场气氛。参赛者需团队协作,将代表“弹药”的彩圈精准投送至对岸目标区。这不仅是对体能和力量的考验,更是对团队协作能力和物理学知识临场应用的实战检验。

  “女子战地传令兵”项目中,女大学生们成为绝对主角。她们需要穿越模拟的“染毒地带”与“敌控区”,在复杂地形中完成密语记忆、情报传递与路线规划,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沉着、机敏与坚韧。

  高潮出现在“男子钢铁对抗赛”和“军事五项障碍赛”。前者模拟战术攻坚,要求团队在负重条件下完成协同突击、障碍排除;后者则融合了低桩网、负重冲刺、独木桥、精准投射,是对参赛者体能极限、军事技能与意志品质的终极考验。

  压轴大戏 “急速救援接力赛” 将赛场变为“战场”。各参赛队需要在模拟战场环境下,快速、安全地将伤员转移至安全区。整个过程紧张有序,人文关怀、体育精神与军事素养并重,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

  本届军事运动会赛事采用初赛、决赛制,经过一周的组织训练和激烈角逐,由各二级学院2025级新生组成的代表队凭借过硬的综合实力和出色的团队协作,最终决出了五个竞赛项目的团体前三名。

  深化融合:探寻“三位一体”综合育人新路径

  本届军事运动会的成功举办,其意义远超一场军事训练或体育比赛本身。它是学校深化国防教育、改革体育教学、巩固军训成果的一次创新性实践与集中性展示。

  军事运动会的目的是实现多方位育人维度的深度融合。组委会负责人指出:“我们旨在打破壁垒,探索一条将军训、国防教育与体育教学改革深度融合的新路径。让体育课不仅强健体魄,更承载起塑造学生国防观念、锤炼意志品质的功能;让军训和体育教学成果从会操场延伸到运动场,实现常态化巩固与升华,形成学生日行不辍的健康运动习惯,增强学生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意志。”

  本届军事运动会构建一个全新的学生综合素质淬炼平台,其意义深远。这些精心设计的项目,将军事知识、体育技能、体能素质、科学应用与团队协作无缝链接。学生在“投石过河”中感悟古人的工程智慧,在“急速救援”中掌握战场急救技能。这使军事运动会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淬火”平台,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健康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凝聚力,让关心军事、热爱国防、终身运动的种子在潜移默化中深植心田。

  军事运动会的创新性尤为突出,学校在总结多年体育教学、健康教育和军事训练成果、经验基础上,经过集体研讨、专家论证和有关主管部门肯定,进行育人理念创新,率先提出在大学新生中举办“军事运动会”,将国防教育、军事训练和体育教学从课堂和训练场拓展到体育竞赛中,实现了“教、训、赛”三位一体化重构,项目设计兼具军事性、体育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使军训中习得的纪律意识、队列素养和军事基础在更高阶、更富挑战性的竞赛中得到巩固与应用,形成了育人闭环,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国防教育形式提供了全新范本。

  展望未来:铸就军事素养及体育教育特色品牌

  首届新生军事运动会的成功举办,在校内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名新生参赛运动员表示:“这次军运会经历无比珍贵,它让我明白了体质健康很重要,更让我深刻理解了什么是团队精神、什么是坚持到底,比任何一堂理论课都更让人印象深刻。”

  组委会表示,未来将把新生军事运动会作为一项特色育人品牌活动一届一届传承下来,长期持续举办下去,并不断优化项目设置,扩大参与覆盖面,不断提升育人实效,使之成为巩固军训成果、深化体育育人综合改革、锤炼学生意志、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澎湃的“军体”动能。

  这场与众不同的军事运动会,以其独特的创意和深刻的内涵,成功地为校园文化注入了刚健坚毅的底色,也为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有效落实“五育并举”、创新育人模式,提交了一份精彩的答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