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人民大学深耕育人“四要素” 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10-11 16:50
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在学校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紧扣立德树人、知识创造、专业实践、开放创新四个关键育人要素,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扎实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聚焦立德树人,构建服务国家、融入时代的育人格局。强化思政引领。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完善院系、专业、课程三级课程思政体系,打造国家级、市级及校级思政示范课程105门,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创新场馆育人。创设“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纪念馆里的大思政课”等品牌活动,联合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20余家革命纪念馆,形成育人共同体,打造“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大中小学同上一堂思政课”沉浸式品牌活动,将思政课堂直接搬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这一“红色基因库”,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增强思政教育的实践性和生动性。深化五育融合。坚持体教融合,打造“核心基础+专项基础+提高必选+一般选修+运动训练专选”分层次、四年不断线的体育公共课程体系,建设6大类35门俱乐部式体育提高课程;增强美育涵养,打造“五大类三维度”美育课程体系,举办美育大讲堂、美育工作坊、公共艺术小课堂200余期;创新劳动教育,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以“新时代劳动教育大讲堂+生产性/服务性/专业性劳动教育实践”为主要内容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勤俭、奋斗的劳动精神。

  聚焦知识创造,构建学为中心、交叉融合的育人生态。加强本研贯通衔接。依托哲学、历史学、古文字学三个“强基计划”制定10年长周期培养方案,探索本科生先修研究生课程体制机制,支持学院开设本研衔接课程,加强基础学科人才本硕博贯通培养;整合本科生、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设立“求是学术”品牌研究项目,组建本研跨年级交叉团队,打通拔尖人才学术成长通道。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成立覆盖六大学部与全体学生的新型书院,建设高水平部类核心课程,为最基础的课程配备最优秀的师资;建设“新时代经济学”“金融科技”等25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按照拔尖人才班、创新人才班、战略人才班三类班型分类精准、有组织培养;依托校内智库平台、研究机构、科研团队设置“区块链与数字经济”等19个本科生荣誉辅修项目,提供轻量化课程包,满足学生的跨学科、个性化学习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制定《学科专业改革实施方案》,构建“引领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卓越的人文学科、顶尖的社科学科、新质的理工学科、创新的交叉学科”学科布局,面向学科理论前沿、治国理政等领域,设置数据科学、中国古典学等“高精尖缺”专业。

  聚焦专业实践,构建需求牵引、跨界协同的育人体系。重塑学术训练体系。依托“学校—书院—学院”纵深三级平台,全面建构课程训练、学术研究、学科竞赛、学术会议、实习实训“五位一体”的本科生学术训练体系,创设“求是学术”育人育才项目,深化创新型人才自主培养;成立写作与表达中心、国际传播与国际胜任力语言中心等,提升学生的写作、演讲、调研、语言等多维能力。拓展创新创造通道。构建“创新—创业—创造”人才培养体系,突出“创新学习+创造成果+创业实践”结合,完善“跨学科融合+实战化培养+政校企共育”模式,推进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造能力、培育学生创业精神。深化产教协同育人。联合科技领军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实验室,搭建大数据与公共政策、数字经济新业态等20余个文科实验实训平台,开设系列政产学研融合课程,建设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加快培育高水平涉外法治人才,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聚焦开放创新,构建数智赋能、面向国际的育人平台。加快数字技术赋能。打造“Python程序设计”“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等数据与信息技术平台课程矩阵,重点建设“新文科人工智能引论”等22门人工智能前沿通识课程,举办“AI在人大,智启未来”系列人工智能通识讲座,增强学生驾驭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能力;开设“AI+”创研课,构建“问题发现—方案设计—成果转化”的完整科研闭环,产出涵盖“AI+经济”“AI+法律”等多个跨学科领域的创新成果。培养全球治理人才。连续举办16届国际暑期学校,开设全球大师系列讲座、通识课程群和专业学科营等课程1700余门次,吸引来自境内外高校近5万人次师生参与。拓展国际教育资源。联合意大利、美国高校推出“中意美管理学三学位本科项目”,培养未来全球商务领袖人才;联合法国高校创办中法学院,创新中英法三语教学等办学模式;成立国际组织学院,实施“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计划”,近五年共推荐228人次学生赴联合国总部等境内外国际组织实习,助力学生提升国际组织胜任力。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人民大学 2025-08-29 16:30
中国人民大学 2025-08-18 15:33
中国人民大学 2025-07-13 18:35
中国人民大学 2025-07-07 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