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周满生:人工智能教育普及要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
2025-05-28 09:13
《基础教育参考》
作者:

  现在打开网络,跳入眼帘的都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算法和算力、生态人、人工智能(AI)等新理念,令人目不暇接。人工智能作为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其发展现状及前景尤受关注。人工智能已成为一个涉及计算机科学、控制科学、生命科学(脑科学)、数学、哲学、认知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技术领域,展现出无比光明的发展前景[1]。在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之际,我们的基础教育应如何面对?

  一、人工智能教育是全球趋势

  2024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2025年3月8日 ,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要求北京市全体中小学从2025年9月起,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文件明确提出“小学阶段以体验式课程为主,重在启蒙学生人工智能思维;初中阶段以认知类课程为主,重在引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赋能自身学习和生活;高中阶段以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为主,重在强化学生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2]。另据央广网报道:“北京市级“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平台 ——基础教育AI应用超市日前上线。它立足“聚焦AI 助教、助学、助育、助研、助评、助管六大核心领域,目前已上线,包括作文辅导、阅读理解、心理健康等AI助教和助学工具23款”[3]。笔者认为这些举措是对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应时之举,核心目的是让学生适应时代要求,培养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立足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帮助他们面对未来的挑战。这些举措富有战略性、现实性、应用性。

  美国政府对人工智能提出的全面挑战已经有明确清醒的认识。据美国白宫网站消息,2025年4月23日,特朗普总统签署推进美国青少年人工智能(AI)教育的行政令,强调“为确保美国在这场技术革命中持续保持全球领导地位,我们必须为年轻一代创造机会,培养他们运用和创造下一代AI技术所需的关键能力”“通过提升全民AI素养,我们将为学生奠定适应数字化社会并茁壮成长所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美国得克萨斯州已经出现了第一所AI未来学校(Alpha school),校长是麦肯奇·普莱斯(Mackenzie Price)[4]。在这所学校,学生每天只上课两小时学习核心课程,其他时间利用AI个性化定制学习,用来提升生活技能,培养孩子找到真正的兴趣爱好,挖掘潜能优势,甚至兴趣变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成效显著。

  二、基础教育阶段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人工智能教育已是全球趋势,接下来的重点是怎样做好普及工作。在基础教育阶段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我认为要抓好以下几点。

  1、积极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发展空间

  学校的课程结构要变革,课程内容不能再简单拘泥于语文、数学、自然、思想品德等传统内容的传授,要推动教育从标准化生产转向个性化发展。要从低年级起,就系统全面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认知水平,要更加尊重个性差异,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改变“圈养式”的学习环境,“批量化”的生产模式,借助数字化技术,为新一代青少年的未来发展提供更为精准、更为个性化的指导。像北京中关村第三小学那样,一是改变学习方式,从跟着做到探究学;二是改变学习内容,将目光从课堂延伸到课程,利用班组群重构教育组织生态,实施学科间的协同教学;三是改变学习过程,从活动思维到学习思维;四是改变学习评价,从单一评价到多样评价。

  2、更加重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教育方面,人工智能系统可以承担知识性教育的任务,从而使教师能将精力更多地集中于对学生系统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1]。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应该是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体系。要挖掘学生原始创新的想法。从中西比较的角度来说,中国孩子的学习相对来说比较被动,经常采用强记硬背的缺乏理解性的学习,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学生刻苦勤奋,成绩出色,但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以考试和升学为驱动力,不利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而西方的教学更多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兴趣为主要驱动力,强调实践和活动中的探究性和建构性学习,强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独立开拓思维的培养。

  钱颖一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基础教育这一知识掌握扎实的优势,在人工智能时代将荡然无存”[5]。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学会如何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教导学生感兴趣地探索,让学生成为成功的问题发现者,让他们理解学校是一个提问题的地方,而不是一个仅仅回答问题的地方。需要培养学生能够主动进行立论、辩论或者对自己的论点进行修正。特别强调训练思维方法。美籍华人学者陈志武认为,美国非常重视对儿童思辨能力的训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鼓励表述和辩论。自幼儿园起,教师就给儿童很多表述的机会,让他们针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自己的经历,或者跟别人辩论;二是重视科学方法训练。多数校区要求学生到四、五年级时,要能掌握科学方法的实质[6]。在我国,大量学生要到研究生阶段,才开始进行这方面的训练,由于起步较晚,在做研究、思考问题、写论文的方法上,都暴露出没有理解科学方法的本质,没有真正掌握科学方法。

  美国学者日内瓦·盖伊在她的《文化回应性教学》一书中提出“通过教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认知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自我反思能力来增强学生的能力”[7],非常值得借鉴。与此相应的是要改革学生评价方式,评价应从过分关注学业成就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察上来[8]

  3、要求更多具有创新思维的管理者和教师

  在教学环境方面,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可以应用于多个方面,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辅助工具、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数字化等等,但最重要的是教学管理数字化。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和运用离不开一位好校长带动一批认同感强、执行力强的班子和教师群体。一个教育类人工智能系统可以更多承担知识性教育的任务,从而使教师能将精力更多地集中于对学生系统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1]。人工智能为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将打破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定势。

  日本学者恩田彰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本身就应该具有创造性;教师的求知欲要强;形成创造性的班集体;宽容的理解和温暖的气氛;教师要有和学生一起学习的态度;创造一个良好学习环境;给学生创造性评价[9]

  三、构建与人工智能教育普及相适应的学校文化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到,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全过程,全面建设文明校园。“建设学习型社会,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10] 。如果一所学校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就很难有长久的生命力。在面对人工智能教育普及挑战时,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造就人工智能+个性化学习、项目式学习、个性化教案、个性化作业、个性化评估、因材施教、个性化成长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培养他们亲近自然,探索自然的习惯,强调生活体验,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形成广泛的兴趣爱好,获得丰富而直观的学习素材,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这将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解人工智能对环境、社会、人类生活的广泛影响。就像湘湖未来学校总校长叶翠微所说: 你不妨脑洞大开,异想天开,把束缚你想象、阻碍你认知、弱化你智商的条条框框点点滴滴,统统搅碎扔在脑后。打造校园“奇点”库、“诺奖”库、“哲学”库等,打破认知边界,让每一个想象,每一个创意,哪怕失败都被记忆被留痕[11]。有了想象力,再激发创造力。通过设置“创意”博物馆、“失败者”摇篮、“金点子”大舞台、“创造者”银行、“飞天”俱乐部、“救生者”战队等,彻底打开思路,让创意创造成为师生的基本生活。有了这样卓越的校园环境和学校文化,何愁培养不出拔尖创新型人才!让我们打破陈旧的常规俗套,与时俱进,开创青少年发展新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唐珂.人工智能未来发展前景[J].人民论坛,2018(02):24-25.

  [2]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EB/OL].(2025-03-07)[2025-03-10]. https://www.beijing.gov.cn/zhengce/zhengcefagui/202503/t20250310_4029667.htm.

  [3]中国教育新闻.北京:两大市级“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平台上线[EB/OL].(2025-03-03)[2025-03-10]. 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503/t20250303_2111310415.html.

  [4]Jenna King. Alpha School uses Al to teach students academics for just two hours a day [EB/OL].(2024-09-22)[2025-03-25].https://www.fox7austin.com/news/alpha-school-two-hour-learning-ai-tutor-austin-texas.

  [5]钱颖一.人工智能将使中国教育优势荡然无存[J].商业观察,2017,(08):88+90.

  [6]澎湃新闻. 耶鲁大学教授:中国教育要向思辨和表达转型 [EB/OL].(2023-06-21)[2025-03-20].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564846.

  [7]日内瓦·盖伊. 文化回应式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第三版)[M].余组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

  [8]周满生.对基础教育阶段未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些认识[J].基础教育参考,2024(02):3-8.

  [9]恩田彰.开发你的创造性[M].俞国钊,等,译.北京: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1.

  [10]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EB/OL].(2025-01-19)[2025-03-22].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501/t20250119_1176193.html.

  [11]叶翠微:AI来了,我们怎么办?[EB/OL].(2025-03-10)[2025-03-2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6171360128360457&wfr=spider&for=pc.

  作者 | 周满生,教育部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原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报 2025-05-22 15:19
中国教育在线 2019-08-20 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