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任少波: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打造服务强国建设的战略先导力量
2025-07-04 15:13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作者:

  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期待高等教育在服务强国建设中发挥战略先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2024年6月,在全国科技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2025年3月,在看望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要实施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这些重要论述为高水平大学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服务强国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重要遵循。

  一般意义上大学的职能主要表现为:教学以吸引高水平师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的,科研中强化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文化传承创新突出哲学社会科学及综合文化意义上的繁荣,社会服务注重在区域和国家现代化中提供多元合格要素,国际合作交流上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明文化交流互动。面对党中央的期待和要求,高水平大学要对大学职能进行变革和提升,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天然优势,加快打造英才汇育地、创新驱动力、创业加速器,探索校企地联合创新的新结构新模式,构建卓越创新创业文化生态,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努力成为服务强国建设的战略先导力量。

  一、锻造新人才:培育具有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中坚力量

  高水平大学要建设吸引集聚全球杰出人才的平台,以创新创造为目标改革育人模式,优化人才资源的评价和流动共享发展机制,激发人才承担战略任务、引领创新创业的活力。一是围绕强国建设强化战略人才引育,深化战略任务导向的人才制度改革,将更多资源向战略人才引育倾斜,让优秀青年人才通过承担战略任务脱颖而出。二是围绕区域创新推进人才流动共享,贯通高校、平台、企业人才资源,完善人才双聘兼聘制度和成果共享机制,破除人才流动共享的体制机制障碍。三是围绕人才成长健全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评聘体系,建立人才特区、学术特区,营造有利于人才引领作用发挥的生态环境。为此,浙江大学成立了数学高等研究院,聘请多位教授和青年学者组建数学“梦之队”,在纯粹的治学环境中专注于前沿探索,产生了一批具有全球影响的标志性研究成果。

  浙大始终致力于培养新人才,培育具有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中坚力量。一是打造创新引领的创业教育品牌,构建“学科-课程-实践”深度融合的创业教育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会读书的人”成为“会创造的人”。首创“创新创业管理强化班”,学生毕业五年后创业率大大高于普通班。二是围绕激发师生创新创业动能加强政策供给,出台政策文件支持学生停学创业、教师兼职创业,将大部分转化净收益分配给成果完成人,不断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三是打造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服务支撑体系,建立国家大学科技园、紫金科创小镇、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等,成功孵化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浙大师生创办企业现象级涌现,成为浙江创新创业大军的“新四军”主力。

  二、探索新结构: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

  高水平大学要布局引领性创新方向,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强化高水平科技成果培育和供给,在服务国家需求和区域创新策源中探索新的创新组织结构。一是提升创新能级。以国家需求和重大任务为牵引,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关;以交叉融合驱动战略学科布局和前沿基础研究。浙大实施面向2030的学科会聚研究计划,在脑科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设计育种、数字社科等领域凝练了一批重大方向。强化高能级科创平台体系建设,一体统筹教育科技人才资源,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战略创新平台集群。强化校企地联合创新结构模式,面向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建立可持续的校企地互赢合作关系。二是贯通创新链条。充分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优势,推动引领性知识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转化,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全链条,推动知识和技术在创新链中的流动、转化和增值,增强要素供给和创新策源能力。三是汇聚创新要素。集聚科创人才、技术转移平台、科技金融服务等创新要素,构建创新引领的创业教育体系、全链条全要素的创业孵化体系和全生命周期的科创投资赋能体系,全方位支持师生校友转化创业,打造高校特色的创新创业加速器,为国家区域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持续创新动能。

  浙大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积极探索新结构,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布局打造战略性创新平台,围绕国家战略任务建成了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组成的高能级创新平台集群。探索校企地联合创新路径,面向区域创新与浙江省全部11个地市开展战略合作,布局打造科创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面向重点产业链绘制产学研合作地图,与顶尖科技企业共建校企联合研究机构百余家。如浙大与杭州开展名城名校的战略合作,打造了一批具有创新结构的新型研发平台,正在形成校企地一体化创新的独特生态系统。其中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是典型的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通过紧密的校地联动,以及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协同创新,汇聚了跨领域的多元科技人才,培育了一批前沿研究和技术攻关原创成果,也孵化了一批科技企业和科学公司。

  三、培育新文化:塑造与区域文化高度契合的创新创业生态

  高水平大学要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路径,扎根中国大地,与地方、企业共同培育独特的创新创业文化,育新人、优结构,推动构建汇通中外、产教互融、循环共生的新生态。一是在大学与企业之间产生新结构,促进研究人员与企业家互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同时妥善处理双方权益,打破长期合作的制度障碍。二是推动区域文化与大学精神的互动交汇。既要让大学精神为区域发展注入创新活力与精神动力,也要推动区域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产业特色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提供实践土壤。三是形成循环共生的创新生态,融汇创新人才、创新结构、创新文化,形成卓越的创新创业生态。2025年2月,英国《经济学人》刊登题为《深度求索背后是一所耀眼的中国大学》的文章,称“浙大正迅速崛起成为一个类似硅谷的由研究人员与企业家组成的新生态系统的核心”。

  浙大正在引领新文化,塑造创新创业的文化生态。推进浙江精神和求是创新精神交汇共生,极致的专业精神,坚守长期主义,超越功利之上的追求,“追寻心中的光”,已经成为新时代浙大人创新创业的精神特质。师生校友互帮互助、共融共创,“浙大系”创业现象级涌现,形成创新创业文化在浙大创业群体中代际传承的良性生态。近年来,“浙大系”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创业者和企业家,“浙大创业团队+浙大创投资本”成为浙大人创业成功的独特风景。

  作者:任少波,浙江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来源: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5年第7期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4-01-03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