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教育强国,有我!”——青年师生拼搏奋进投身教育强国建设
2025-05-20 17:30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2025届“优师计划”毕业生杨卿,日前已签约贵州省一所县域中学。大学四年,他多次奔赴贵州、四川等地为当地孩子授课讲学,开展县域学情调研。“教育,是一代代人的接力奔跑。”杨卿说,“作为首届‘优师计划’毕业生,我想让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好的教育。教育强国,我已在路上!”

  教育强国建设,青年何为?日前,由教育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教育部宣传教育中心主办的“教育强国,有我”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以杨卿为代表的众多青年师生积极参与其中,展示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投身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

青春领航 勇担使命

  在北京大学,在纳米光子学领域不懈深耕的物理学院教授马仁敏,致力于皮肤淋巴瘤临床和研究工作的北大第一医院医生汪旸,在将棋盘上的攻守之道融入课堂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侯逸凡,把军营锻造的坚韧注入学生工作的亚丁湾护航者宋玺,讲述了他们在各自领域勇攀高峰、开拓未来的故事。

  在当科技创新、人民健康、文化传承这些国家战略目标被具象化为实验室里的一个公式、病案室中的一份样本、棋盘上的一次对弈、学生活动的一次精彩,教育便具象成了一代代人传承的青春。马仁敏说,我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科研时,非常希望他们具有坚持不懈努力攻关的精神,要持之以恒地在一个领域做到非常深入,才有可能做出重大的创新性的工作。考古文博学院团委书记宋玺曾作为海军陆战队队员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执行护航任务,从军旅回归校园,她对青年学子说,要在校园里如饥似渴地吸取知识、锤炼技能,毕业后走向五湖四海,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追求中去。

  “复旦的小老师们又送来新课啦!”上海街道社区的爷爷奶奶们每次看到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来了,老远就这样喊。正是这份期待,让博讲团的同学们坚持把理论宣讲做下去、做得更好。

  作为全国高校中最早成立的大学生理论宣讲团体之一,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成立20余年来,累计开展理论宣讲6600多场,覆盖受众近73万人次。宣讲团成员、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24级博士生何越说,团队每年组织10余次集体备课和50小时以上的专题研讨,每位研究生讲师的课件至少得改三稿,从框架到理论和案例都得经得起推敲。宣讲团成员、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博士生王琪表示,努力将专业所学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家常话”,把党的理论前沿成果送到社区乡村,是我们宣讲的初心,“强国建设之路上,我愿做一颗小小的铺路石。”

  在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青年力量至关重要。近期,湖南大学第六期学生党员骨干“领航班”开展“我与祖国共成长·研思践悟文化行”实践活动,学子们循着先辈足迹,走进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历史遗迹与文化地标,聆听历史回响,触摸革命记忆。作为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大学生党员骨干的重要平台,湖大学生党员骨干“领航班”迄今已培育学员384名,通过理论导学与实践研学相结合、红色宣讲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党员示范与学业引领相结合的方式,筑牢学员理论根基、培养学员担当能力,为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湖南大学学生党员骨干“领航班”开展实践研学

  领航班学员、湖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张骋旭,在校期间多次前往湘西龙山县偏远山区,带领团队开展青少年素质教育与乡村文旅专题调研,为当地孩子们带去一系列特色课堂,服务中小学生300余人,撰写10万余字乡村振兴调研报告。“‘教育强国,有我!’这不单单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青年学子肩负的使命与担当!”

科研攻坚 筑梦前沿

  以教育之强成就科技人才之强,让科学报国的理想在每一个学生心中生根发芽。2025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杜灵杰,6年前还在海外留学。他在一次实验中意外发现了一种从未被观察到的引力激发,当时他已经确定要回到南京大学任教。虽然要告别国外完善的实验环境,面对一张白纸,从零开始自主搭建实验设备,但他并没有后退。“探索人类知识的边界,就像是在无人区探索,作为青年科研工作者,更应该直面最前沿的问题。”杜灵杰这样说。

  就这样,他带着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4岁的年轻团队潜心钻研,埋头“黑屋子”实验室,没有论文发表的急切,只有对实验数据的执着。他们自主设计组装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也是目前唯一能测量引力子激发的先进实验设备,成功观察到了引力子在凝聚态物质中的“投影”。这一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实现了我国在量子科技领域“从0到1”的突破。杜灵杰的博士生黄月蕾表示,“未来将继续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坚守,在量子世界探寻更多‘中国首创’。”

  科研的传承正是在一代代青年接力中持续前行。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讲师段少祥讲述了团队以“摇晃的甲板”为实验室、在南海搭建光纤传感网络故事。“烈日下的光纤经常烫得握不住,但当我们首次通过光纤感知到远处异常振动信号时,觉得那些与台风抢时间、与高温较劲的日夜都是值得的。”


南开大学青年团队在南海铺设光纤

  10年前,段少祥的导师、南开大学教授刘波就曾在南海做科研,在三沙猎猎的海风中,他不止一次畅想过更多年轻人能够来到三沙。如今,当他看到像段少祥一样的青年人正在接过接力棒,不由地感慨道:“教育强国的密码,就藏在国家战略需求与青春理想双向奔赴的育人实践中。”

  当南开新青年在南海岛礁布设光缆的时候,一群秉承着求是创新精神的浙大青年以搭建AI大模型智能体为目标,希望打造竺可桢老校长的数字人。“‘大先生’数字人项目,也是希望能够让这些大先生的精神以另一种方式传承,更好地走进我们年轻一代的生活中。”项目主要成员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22级硕士生陈铭威这样说。

  想要恢复老校长的音容笑貌,就需要他的原声素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团队阅读了多达两千万字的《竺可桢日记》。浙大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2021级硕士生周正渊作为资料查找的主力,历经无数次失败,用近一年的时间,终于在俄罗斯国家影片照片档案馆找到了竺可桢演讲的视频档案。在学校各部门及多方校友的帮助下,周正渊远赴莫斯科取回珍贵的视频档案,团队接力让竺老的声音在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响起。“到浙大来,就是想要守护好这段历史。”周正渊说,“我们希望自己也能像大先生一样,激励青年坚定未来、追寻梦想。”

山海奔赴 播种希望

  2022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优师计划”师范生,对他们寄予殷切期望。今年,首届“优师计划”毕业生即将回到中西部县域基础教育一线工作,为中国基层县乡带去教育振兴的“火种”。华东师范大学2025届“优师计划”毕业生赵函瑜即将奔赴四川汶川县七一映秀中学任教,从“走出大山的受益者”蜕变为“振兴山乡的播种者”,来自西部一个小乡村的她,就是通过“优师计划”践行“教育反哺”的真实写照。

  在即将奔赴工作岗位之际,杨卿、赵函瑜等6所部属师范大学的“优师计划”毕业生代表们,共同唱响校园原创歌曲《启微光》,许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代表开展“教育强国,有我”主题宣传活动

  从教育人才到职业技术,中国青年向西的脚步从未停歇。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新疆喀什麦盖提县,山东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水产养殖团队的青年师生用5年时间大漠接力,将淡水龙虾养在了盐碱荒滩之上。看到第一批龙虾上市时乡亲们的笑容,师生们说:“没有荒凉的土地,只有敢想的青春。”

  “教育强国,有我”主题宣传活动持续开展中,已有数十个省市的高校、职校青年师生参与其中,讲述自己拼搏奋进投身教育强国建设的故事。

  刚刚过去的职业教育活动周,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光伏发电专业教师王广洲带着一批留学生组成的“追光小分队”,展出了他们制作的全新光伏发电系统实验装备。他用技术推动职业教育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带出的49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留学生即将带着“造光”技术归国,用知识和技能构建跨越国界的桥梁。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海外“班·墨学院”师生学习光伏发电技术

  每到周末,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就会来到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为这里的孩子们开展“社区小课堂”,这是他们近期每周末的固定安排,已连续开展15期。“快看!这架纸飞机飞的真远!”孩子们争先恐后实验着“小老师”讲述的内容。青年学子们用知识为西部孩子们打开世界的窗。

  今年五四青年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给新疆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让正在新疆和田支教的川农第26届研支团团长林文备受鼓舞。“我们定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青春奋斗之姿将专业所长融入基层发展。要做知识的传播者,更要做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正如曾经携笔从戎、投身军旅的湖南大学学生党员骨干“领航班”学员、大二学生迪力木拉提·艾买提江所说:“教育强国的号角已然吹响,我们唯有以‘清澈’之心守初心,以‘向上’之态担使命,让青春在强国建设的火热实践中绽放最亮丽的色彩。这,便是属于我们的时代答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5-04-11 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