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北京:到2027年,将新建2所左右职业本科大学和4所左右新型高职
2025-07-10 13:30
首都教育
作者:

  近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等4部门印发《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北京职业教育体系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具影响力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整体水平进入世界职业教育一流方阵。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聚焦服务首都高精尖产业、超大城市运行管理、高品质民生和高水平对外开放需求,通过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构建以中职学校为特色、高职专科为基础、职业本科为引领、应用型大学为拓展的北京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普融通和产城教融合。

发展目标

  到2027年,职业教育学校体系结构更加协调,新建2所左右职业本科大学和4所左右新型高职,建设新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高水平学校和专业群,高质量建设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海外建设职业大学,优化提升技工院校办学层级。

  到2035年,全面建成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具影响力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整体水平进入世界职业教育一流方阵。

主要任务

  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 提升职业教育思政引领力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发挥北京市职业学校思政课建设协作组功能,组织师生思政教育同学同研同讲同行,培育铸魂育人实践大课堂项目。

  完善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强化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工作,挖掘行业企业思政育人元素,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育教学。

  提高层次结构重心 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

  保留“少而精”特色中职学校,支持办好技能要求高、始读年龄小的特色中职专业。

  直升部分优质中职举办新型高职,整合区属中职学校、职工大学、社区学院资源成立高职学校,扩大高职专科招生规模。

  整合中职和高职专科院校适教资源,规划筹建职教本科学校。

  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举办职业本科专业。

  实施职普融通改革 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

  鼓励中职学校试点综合高中班,为学生提供多元成才路径,并逐步扩大招生规模。

  探索打通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MIS学籍管理系统。

  支持高水平高校与职业院校探索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专业硕士贯通培养高水平技能人才。

  优化专业布局结构 提升关键办学能力

  到2027年,建设7所国家“双高”学校和10个高水平专业群,建设15所左右北京市“双高”学校和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建设300门精品课程、600本新形态教材,打造100个教师创新团队。

  实施“中文+职业教育”项目 拓展国际交流合作

  到2027年,建设5个“丝路学堂海外分校”和10个“丝路工匠海外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在海外成立1—2所职业大学,形成50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标准、资源。

  实施产城教融合新形态工程 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

  到2027年,支持建设20个左右市域产教联合体、50个左右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校企共建100个开放性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和共性技术服务平台。

  加强政策供给创新 优化技能人才发展环境

  落实“新八级工”制度,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推动形成人人学技能、有技能、长技能、比技能的首都技能型社会。

  《行动计划》全文——

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北京职业教育体系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总体工作部署,结合本市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聚焦服务首都高精尖产业、超大城市运行管理、高品质民生和高水平对外开放需求,通过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构建以中职学校为特色、高职专科为基础、职业本科为引领、应用型大学为拓展的北京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普融通和产城教融合。

  二、发展目标

  到2027年,职业教育学校体系结构更加协调,新建2所左右职业本科大学和4所左右新型高职,建设新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高水平学校和专业群,高质量建设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海外建设职业大学,优化提升技工院校办学层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在深化产教融合、职普融通、教学关键要素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职业教育吸引力增强,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市民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到2035年,全面建成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具影响力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整体水平进入世界职业教育一流方阵。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提升职业教育思政引领力

  坚持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落实校领导干部上讲台讲思政课制度,创新校企党支部联建机制,发挥“双带头人”示范引领作用,增强基层党组织育人功能。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发挥北京市职业学校思政课建设协作组功能,组织师生思政教育同学同研同讲同行,培育铸魂育人实践大课堂项目。完善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强化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工作,挖掘行业企业思政育人元素,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育教学。

  (二)提高层次结构重心,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

  聚焦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超大城市运行管理和高品质民生领域需求,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优化职业学校布局。保留“少而精”特色中职学校,支持办好技能要求高、始读年龄小的特色中职专业。直升部分优质中职举办新型高职,整合区属中职学校、职工大学、社区学院资源成立高职学校,扩大高职专科招生规模。整合中职和高职专科院校适教资源,规划筹建职教本科学校。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举办职业本科专业。推进职技融通改革发展,统筹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办学资源,将职业学校在校生逐步纳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体系,共享职业教育学历认定体系;支持建设全国优质技工院校,全面推行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加大高级工及以上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建设高水平世赛集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支持行业企业等多元化主体共同办好技工院校。

  (三)实施职普融通改革,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

  鼓励中职学校试点综合高中班,为学生提供多元成才路径,并逐步扩大招生规模。探索打通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MIS学籍管理系统。支持高水平高校与职业院校探索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专业硕士贯通培养高水平技能人才。支持京津冀职教改革示范园区发展,推广应用型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联合培养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支持职业学校建设一批面向中小学的职业启蒙和劳动教育基地。

  (四)优化专业布局结构,提升关键办学能力

  对接首都区域产业规划,绘制职业教育资源匹配数字地图,完善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机制。加快发展高精尖产业、现代服务业、高品质民生领域的紧缺急需专业,兼顾国际化都市“高端、特色、小众”职业人才需求。以第二期国家级和省级“双高计划”建设为引领,推动职业教育教学关键要素改革,提升教学管理质量。鼓励校企共建教师创新团队和高水平实训基地。到2027年,建设7所国家“双高”学校和10个高水平专业群,建设15所左右北京市“双高”学校和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建设300门精品课程、600本新形态教材,打造100个教师创新团队。

  (五)实施“中文+职业教育”项目,拓展国际交流合作

  聚焦高水平对外开放需求,实施职业学校“出海计划”,打造“丝路学堂”等品牌,探索与企业“走出去”相适应的海外办学模式。依托职教出海研究中心和《职业中文教育学刊》,利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服贸会)等平台,向世界讲好中国职业教育故事,展示北京教育国际合作成果。到2027年,建设5个“丝路学堂海外分校”和10个“丝路工匠海外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在海外成立1—2所职业大学,形成50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标准、资源。

  (六)实施产城教融合新形态工程,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

  围绕产业链需求,开展“百校百业”行动,有组织推动普通高校、职业学校、技工院校与各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全链条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服务,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建设一批产业学院、工匠学院、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技工教育联盟。服务国家和北京市重大战略布局,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高质量建设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形成“一园一体”“一产一体”发展格局。到2027年,支持建设20个左右市域产教联合体、50个左右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校企共建100个开放性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和共性技术服务平台。

  (七)加强政策供给创新,优化技能人才发展环境

  构建财政投入、产业合作、社会捐赠、培训服务对职业教育多元投入支持机制。对“产教评”技能生态链给予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就业等方面政策支持。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健全职业发展指导服务体系。构建首都职业教育文化生态,办好京津冀职教宣传月、黄炎培大讲堂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落实“新八级工”制度,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推动形成人人学技能、有技能、长技能、比技能的首都技能型社会。

  发挥北京市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作用,定期调度、统筹谋划体系建设的重大问题,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北京经济社会民生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制定《建设任务(项目)时间进度表》,采取“定项目、定时限、定成效”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主要指标动态监测,对重点任务实施效果动态监测评估,建立闭环反馈机制。编制年度实施情况报告,及时总结改革成效和问题。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6-24 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