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2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山东大学 共绘新医科人才发展新蓝图
2025-09-29 17:09
学术桥
作者:

  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改革精神落地,为实现新医科人才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9月28日,人才发展专委会第四届新医科人才评价与发展论坛在山东大学举行。本届论坛汇聚了200余位来自全国医学教育、医疗卫生领域的知名专家、高校领导及一线管理者,共商医学人才分类评价大计,共绘新医科人才发展新蓝图。

主论坛

  主持人

  主论坛由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院长易凡,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常务副院长马春红,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副院长李岩主持。

  领导致辞

  论坛开始,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吴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李志民,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浩,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延安,山东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二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刘炳宏分别发表致辞。

  吴臻表示,一直以来,山东大学紧密围绕健康山东、健康中国战略,积极推动医学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着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充分激发医学人才的创新活力与发展动力,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绩。面对新科技革命,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期待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广纳智慧,共同为新医科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李志民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中,高等教育是重要抓手,是推动新医科建设、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关键,要尽快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倾向,强化分类评价,注重系统培训,为构建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生态贡献智慧,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王浩表示,山东省紧扣教育强国、健康中国战略,持续推动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依托一流学科建设与平台布局,强化教学改革与人才集聚,医学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山东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国家队”,在医学教育改革与创新中发挥了引领作用。本次论坛聚焦人才评价与发展,是推动医学人才培养机制优化的重要举措。山东省教育厅将继续支持高校深化改革、优化环境,为健康山东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张延安表示,新医科建设需面向国家战略与人民健康需求,突破传统学科局限,以“医学+人文”与学科交叉融合为核心,推动医学与人文、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多学科深度交叉,同时需改革人才评价机制,突出临床能力导向。目前,山东省已深化职称改革、搭建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并着力强化基层人才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同时充分发挥山东作为人口大省的资源优势,扎实推进以引才、育才、助才为重点的医学教育人才体制改革。

  刘炳宏介绍了山东省人才工作的主要举措与成效。他表示,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实施人才工作为牵引,持续壮大战略人才力量;深化产教融合,统筹教育科技人才推进;并以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在评价激励、科研管理等方面推出一系列创新政策,全力推进人才创新创业。山东也始终将医科高校作为重点支持对象,期待未来与各方深化合作,共促新医科人才发展与科技创新。

  主旨报告

  国家卫健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原主任张学高指出,当前,我国卫生健康人才队伍不断扩大,亟需更加完备的人才评价体系,发挥基础性准入门槛作用,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发挥规范性作用,推动人才公平流动和标准化培养;发挥导向性作用,引导从业人员持续学习更新知识体系;发挥战略性作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引导人才资源优化配置。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四川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主任叶玲分享了四川大学医学人才育引实践与探索。她提到,四川大学依托综合性大学优势,实施“医学+”驱动学科发展总战略,深入推进医工融合发展,形成“全链覆盖”的“医学+”重大创新平台集群优势。同时,学校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实施特色人才育引方案、打造人才分类发展体系,着力构筑医学人才发展新高地。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院长,浙江大学医学院原副院长柯越海分享了浙江大学在“新医科”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浙江大学强力推进医学与理、工、农、文、信等多学科的深度交叉和会聚,面向医学前沿和民生需求,产出了一批原创性成果,并制定多项临床规范,构建了“医学+”本科专业、本博连读等多元模式,实施产教融合的“科研-实践”双轮驱动育人模式,培养具备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推动医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院长易凡分享了齐鲁医学院人事人才改革探索与实践经验。他介绍,齐鲁医学院不断探索优化管理体制,实现学校统筹、齐鲁整合、学院蓄力、协力办医;推进临床队伍建设,构建“学校+医院”学科、人才、育人共同体;推动人才遴选、评价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共享评价、分类评价、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校、医院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医学+X”的多学科交叉研发体系。

分论坛一

  主持人

  分论坛一由山东大学齐鲁第二医院院长冯世庆主持。

  主旨报告


  北京大学医学部人事处副处长刘燕介绍,北京大学医学部深入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系统性推进人事人才制度改革。通过建立以预聘-长聘制度为核心的教师聘用体系,实施教研、教学、研究技术分系列管理,构建了多层次人才发展通道。改革突出分类评价导向,破除“四唯”倾向,强化临床实践与前沿创新并重,依托“医学+X”交叉平台推动学科融合创新。形成“引育服”全链条保障体系,为构建高素质医学师资队伍、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制度性支撑。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副院长曹科系统阐述了新湘雅医学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他指出,医院深入传承“求真求确、必邃必专”的百年湘雅精神,构建了以“三学一思一推进”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框架,通过强化党建引领、优化人才评价体系、深化医教研协同,全面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医院创新实施多个专项政策,建立分层分类发展通道,着力培育兼具临床卓越能力与创新素养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浙江大学医学院人事人才办公室主任李愔愔分享了浙江大学附属医院人才分类评价的创新实践。学校围绕“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核心问题,构建了以临床能力、教学贡献和科研创新并重的多元评价体系。通过设立“一招鲜”特别通道,突出临床实践能力考核和代表性成果评价,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倾向。改革实施以来,有效激发了医务人员在疑难病症诊疗、技术创新和医学教育等方面的潜能,为研究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制度保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力资源部副部长贾增科指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形成医工交叉MIBT发展模式,实现领军人才领衔挂帅、青年人才挑梁担纲的格局。学校持续优化人才引育体系,围绕“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创新机制,做到精准引才、精心育才、科学评价,构建高素质师资队伍雁阵格局,打造高端集聚、分类卓越的教师队伍,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北航力量。

分论坛二

  主持人


  分论坛二由人才发展专委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在线副总编辑,学术桥总编辑吴报华主持。

  主旨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人事处处长陆勇分享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医学人才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战略与实践。长期发展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坚持“引育并举”,强化学科建设,并依托国家级平台与专科学院模式促进临床转化。在人才培育上,构建了涵盖创新团队建设、分类评价与破格晋升等在内的“组合拳”体系,系统性地培养了从青年科技人才到战略科学家的完整梯队。未来,学校会继续创新工作机制、落实工作举措、创新人才培育举措,持续推进医学交叉人才建设,构建高水平学科发展新模式。

  南京医科大学人事处处长、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王美林分享了南京医科大学在扩大师资规模、优化人才梯队、深化内涵建设及改革体制机制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学校建成了一支在师资规模、人才梯队结构、教师专业素质等方面基本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以此为基础,提出以“党管人才”为根本原则,通过“精准引才、科学育才、高效用才”等六大重点工作,并实施“医工交叉人才雁阵计划”、“临床人才引育攻坚计划”等五大专项行动,构建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引育并重,以支撑“双一流”建设和新医科高质量发展。

  首都医科大学人事处处长雷丽萍分享了首都医科大学在医学人才引育方面的创新机制与实践成效。学校通过“建平台、强队伍、出成果、建机制”四位一体协同推进,创建“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汇聚顶尖人才;以双聘机制联动校院,引进战略科学家并自主培育青年领军人才与卓越医师科学家,产出了一批原创与转化成果;并通过构建“立体化全周期”师资培育体系与多部门联动政策,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设国际一流的医科大学和医学人才高地。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人事与人才办公室副主任罗赟星表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实施以“大人才”战略为引领的系统性工程,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长期以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通过构建聚焦顶尖、领军与青年人才的精准引进体系、提供长周期支持与全方位服务保障,同时,建立“卓著、卓越、卓识、卓学”全周期、分层分类的培养体系,涵盖了医学名师、临床科学家、博士后等多类人才。学院正推进长聘体系与多维动态评价改革,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才与高校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分论坛三

  主持人


  分论坛三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徐峰主持。

  领导致辞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长陈玉国,国家卫健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原主任张学高,山东省医院协会会长赵升田分别发表致辞。

  陈玉国指出,“新医科”背景下,医疗卫生机构肩负着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使命。近年来,齐鲁医院在医学人才评价与发展方面进行持续探索。未来,齐鲁医院将持续加强与兄弟单位的交流合作,共同探索新医科人才评价发展的创新路径,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

  张学高指出,新医科建设必须紧密对接健康中国战略,以国家人才发展顶层设计为根本遵循。当前,新医科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深化医学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要通过科学分类评价这根“指挥棒”,有效激发各类医学人才的创新活力,并促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深度融合,为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赵升田在致辞中指出,当前医学人才队伍建设仍面临结构性“瓶颈”与能力“短板”等现实挑战,亟需通过深度学术交流凝聚共识、破解难题。我们要聚焦临床实践与医院管理中的“真问题”,建立常态化互动机制,推动学术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工作的“金钥匙”。

  主旨报告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人事科科长潘飞系统介绍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实践。医院首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双轨制、Attending负责制和岗位等级工资双轨制,构建了精准化岗位职责体系;通过设立"一招鲜"特别晋升通道,创新临床实践能力评价模式,并开发"智慧人事"一体化平台。医院还建立分层分类引育体系,实施"伯乐奖"等激励机制,为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创新范式。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刘园园指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秉持"加速度、跨越式、内涵型、高质量"的发展基调。在组织领导方面,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在体系布局方面,构建了覆盖"选、育、用、留、评"全链条的制度体系,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计划,创新人才引进机制,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生态。通过这些系统性举措,湘雅医院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人力资源部副部长蒋莉华系统阐述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围绕“全生命周期”理念构建人才队伍体系所作的实践。她提到,医院依据人才成长阶段实施精准支持:在“初培期”,通过“启明星”基金、学术导师制和高质量博士后计划为青年人才奠基;在“成熟期”与“登峰期”,通过骨干培养、资源倾斜及“终身教授”等制度,孵化“国字号”与领军人才。整个人才体系辅以“分层分类、能上能下”的考核评价华西模式,破除“四唯”,系统性地“筑高原、建高峰”,支撑国家医学中心与世界一流医院建设。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人事处处长张东介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贯彻国家“破四唯、立新标”精神,构建了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立体化评价体系,具体做法包括:建立“临床型、临床科研型、科研型”的“三型”分类评价标准;推行多维成果评价,打破学位、年限限制并强化公益导向;实施科室、院外、院校三级评议机制。改革成效显著,有效拓宽人才晋升渠道,激发队伍活力,为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深化了业界对新医科人才评价改革的认识,凝聚了共识,明确了方向。它不仅为探索符合医学规律的人才评价新机制提供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更汇聚了来自全国的智慧与实践经验,为我国新医科人才队伍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源泉活水”,必将对未来的医学教育改革与健康中国建设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