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多所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入选两院院士!
2025-11-21 23:17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多所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成功入选。

  中国科学院2025年院士增选共选举产生7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舒歌群;太原理工大学校长孙宏斌;长安大学校长李树涛;南京大学副校长周志华;山西大学副校长张靖等。

  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共选举产生7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华南师范大学校长杨中民;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长黄玉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吴枫;新疆医科大学校长阿吉艾克拜尔·艾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校长邓中亮等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 舒歌群

  舒歌群,男,1964年3月生,汉族,中共党员,浙江省湖州市人。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教授。1984年获浙江大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天津大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天津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天津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务副书记。202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舒歌群教授长期从事能源动力系统高效低碳化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在动力系统复合循环理论及技术、低碳能源动力装备、高效低碳内燃机等领域取得系列成果,获2023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曾获通用汽车中国高校汽车领域创新人才奖一等奖、中国内燃机学会突出贡献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

  太原理工大学校长 孙宏斌


  孙宏斌,1969年10月出生,浙江天台人,分别于1992年和1997年获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学士和博士学位。现任太原理工大学校长,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山西省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极地清洁能源首席科学家。202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孙宏斌是能源互联网领域主要开拓者之一,长期聚焦“复杂能量网络运行调控”核心问题,在能路分析理论、电压控制技术和能量调控技术等三方面取得了重大标志性成果:针对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的学科壁垒,提出了“能路”概念,将“电路”理论拓展为“能路”理论,统一了电/气(氢)/热(冷)等异质能流的数学模型,为能源互联网建模和分析提供了统一理论;针对风/光等新能源接入电网导致电压不稳定、易引发大停电事故的难题,发明了自律协同电压控制技术,主持研发了首套复杂电网电压自动控制大型工业软件,应用广泛,保障了我国巨型电网的电压安全,突破了制约我国新能源高速发展的一项重大瓶颈;针对多能流缺乏协同引发的跨能流安全事故频发、新能源消纳受限等难题,发明了电、气、热等异质多能流网络的协同能量调控技术,主持研制了国内外首套多能流综合能量管理系统,应用于30余座城市,保障了多能流的安全高效运行。并突破极端环境,在南极秦岭站主持建成了全球首个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极地规模化清洁能源系统,推动南极科考进入“绿色能源”新时代。

  长安大学校长 李树涛


  李树涛,男,1972年10月16日出生,辽宁锦州人,长安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2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

  李树涛院士长期从事图像信息融合领域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均排第1)、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排第3、5)、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排第1)、2023年度IEEE GRSS 教育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IEEE 地球科学与遥感协会(GRSS)大卫·兰德格里伯奖和 IEEE GRSS 最高影响力论文奖等。

  南京大学副校长 周志华


  周志华,男,1973年11月出生于广东广州,籍贯江苏盐城,计算机科学家、人工智能专家,现任南京大学副校长。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6年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2025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志华长期致力于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研究,在机器学习基础理论、方法算法与关键应用方面作出了系统性、原创性贡献,特别在面向不充分信息、多义性对象、开放式环境的机器学习理论方法与算法应用方面,不仅取得了国际同行瞩目与认可的开拓性与引领性成果,还服务国家关键领域重大需求与重点企业智能化核心技术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四项,以及IEEE计算机学会Edward J. McCluskey技术成就奖、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等,是当选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理事会主席的首位中国大陆学者。他全力推进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成功创建C9高校首个人工智能学院,率先发布我国首个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教育培养体系,撰写的教材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出版并被海内外六百余院校使用,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的工作为推动我国在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领域综合实力跃居国际前列作出了突出贡献。

  山西大学副校长 张靖


  张靖,男,1974年1月生,山西文水人,中共党员,党的二十大代表,二级教授、博导,现任山西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光电研究所所长、光量子技术与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是国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担任山西省科协第九届委员会兼职副主席、山西省物理学会理事长,入选美国光学学会及物理学会Fellow。2025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靖教授长期从事超冷原子物理、量子光学、量子信息方面的实验研究和应用开发。他坚持面向国家量子科技重大需求,聚焦超冷原子自旋轨道耦合拓扑物态、连续变量多组分纠缠光场的确定性制备和操控等重要科学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研究,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玻色-费米混合气体量子简并实验平台,解决了简并费米气体一维和二维自旋轨道耦合的难题,突破了中性原子不存在自旋轨道耦合的瓶颈,相关成果打开了利用超冷费米原子系统模拟拓扑物性的大门,引领了国际超冷原子自旋轨道耦合研究的发展,开辟了超冷原子模拟二维扭转量子材料的新方向。近年来,张靖教授主持或完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创新群体、区域联合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70余篇。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物理学会饶毓泰物理奖、科学探索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华南师范大学校长 杨中民


  杨中民,男,1971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2023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2025年11月21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中民主要从事特种玻璃、玻璃光纤、光纤激光及光纤传感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带领团队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长 黄玉东


  黄玉东,男,1965年11月生,中共党员,化工与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长。

  长期从事聚合物反应工程及其界面化学工程的基础科学、关键技术和工程化研究,取得了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程科学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及一级学会一等奖5项,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先进个人”、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国化工学会会士等荣誉。目前已发表SCI论文559篇、他引18472次,主编专著2部,参编2部,连续4年被评为爱思唯尔化工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88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吴枫


  吴枫,男,1969年7月生,汉族,中共党员,湖北省天门市人。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1992年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士学位,1996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2014年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历任副研究员、主任研究员、首席研究员,2014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历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执行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助理。202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枫教授长期从事人工智能、视频编码与通信、多媒体内容分析、多媒体网络和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IEEE CAS Mac Van Valkenburg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

  新疆医科大学校长 阿吉艾克拜尔·艾萨


  阿吉艾克拜尔·艾萨,维吾尔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新疆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乌兹别克斯坦新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主任、第十二届国家药典委员会民族医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阿吉艾克拜尔·艾萨从事中药民族药研究30余年,构建了药效物质发现、质量控制研究、新药研发转化“三位一体”的技术平台,并在国际科技合作中不断丰富,探索出我国与中亚多国医药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国际合作新模式,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医药领域重要典范,为我国民族药现代化、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做出了富有特色和系统性的创新贡献。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校长 邓中亮


  邓中亮,男,中国共产党党员,1965年9月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市,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得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1996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6年起就职于北京邮电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曾先后担任北京邮电大学机械电子系副主任、电子工程学院院长、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灾备技术国家工程中心主任。现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

  邓中亮长期从事无线定位理论与工程技术研究,是我国无线网络定位领域学科带头人,无线网络高精度定位理论与技术开拓者之一。主持完成了10余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是我国863羲和计划无线网定位首席专家,创立了广域无线网高精度定位理论、异构多源协同定位技术体系,突破天地一体普适智能无缝定位瓶颈,破解了长期困扰国际的高精度、广覆盖、室内外无缝低成本定位基础性难题,开拓了广域无线网高精度定位与可信通信新方向,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了重要支撑,引领我国无线网定位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发展,在国家定位导航授时体系重大工程、重大生产安全保障、远海域重大工程建设等核心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被评为2014年全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2016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2020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发表论文超200篇,专著6部,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超百项。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736522323 2025-11-21 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