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首都教育将聚焦“系统性跃升”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发挥积极作用。近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亦就本市“十五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接受了采访。一起来看看“十五五”时期北京有哪些教育红利!
“调整小升初、初升高等节点的‘分水岭’效应,使其转变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起跳板’和‘助推器’。”
北京将大力推进纵向贯通的新型教育集团化办学,调整小升初、初升高等节点的“分水岭”效应,使其转变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起跳板”和“助推器”,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的培养效率,实现减负增效。在新型集团化办学的内部,空间资源、课程资源、教师资源等将实现更高效的统筹与流动。例如在语文、数学、外语、化学、物理等学科上可以尝试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的衔接贯通,推进课程创新。
在高等教育领域,探索本硕博士连续培养机制,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衔接与贯通,支持学生对所学专业开展持续深入研究。
“新域新质意味着教育供给将超越校园围墙。”
未来五年将积极探索并培育“新域新质”教育新生态。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供给将超越校园围墙,学生体育锻炼的场所可能从学校操场延伸至社区公园的“跑团”;科学教育的资源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引入更多社会化的科普基地和实践项目。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将更多地走出传统课堂,进入产业一线和真实科研场景,让学生见到更多的项目、更多的老师,“做真研究、解决真问题”。
“稳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探索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十五五”期间,北京将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供给的结构和质量。在基础教育阶段,将稳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探索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托幼一体化发展将得到进一步加强,更加关注0-3岁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在高等教育阶段,将更加注重提升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继续深造的比例,加强硕士、博士点建设,使其更好契合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同时,学科专业设置将实施动态调整,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北京市重点产业和发展方向,确保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和适应性。
“让大学和高中阶段的优质教育资源能够下沉”
北京将体系化推进科学教育“加法”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学教育“加法”并非简单增加课时或活动,而是进行体系化重构,例如,在中考改革中,化学、生物等科目笔试的调整,意在“减下去死记硬背那些‘低端产能’,增加的是动手实验教学和创造性的试验活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北京市将实施“沃土计划”,旨在深耕9年至12年的基础教育沃土,让大学和高中阶段的优质教育资源能够下沉,为有潜质的学生提供更早、更连续的滋养,使其能够“脱颖而出”。
“明年将推动40万场‘班超’联赛,让每一个孩子真正动起来”
教育改革的最终成效,必须体现在学生的真实成长和实际获得上,衡量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将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切实改善、学习兴趣的提升、创新实践能力的增强。明年将推动北京中小学40万场“班超联赛”,“人人参赛、班班参与”,让每一个孩子真正动起来。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