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近200所高校齐聚电子科技大学 共商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2025-11-26 17:06
学术桥
作者:

  2025年11月22日初冬时节,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论坛在电子科技大学隆重开幕。银杏流金,如诗如画,来自全国近200所高校的500余名代表齐聚大学校园,共商人才大计,共绘发展蓝图。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李志民,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董宏杰,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赵志钦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李志民向与会嘉宾表示感谢,肯定了电子科技大学与学术桥联合组成的会务组的精心筹备。他回顾了专委会成立以来在课题研究、平台搭建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强调专委会聚焦人才发展战略与现实问题,通过组织学术交流、海外引才等活动,服务高校人事人才工作。面对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使命,他呼吁各高校人事工作者加强研究、深化交流,共同为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董宏杰代表省人社厅对论坛召开表示祝贺,介绍了四川省在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引领下,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构建人才发展新格局的系列举措,分享了四川在搭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实施专项资助计划、开辟职称评审绿色通道以及优化服务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与成效,并诚挚邀请广大青年才俊选择四川、筑梦天府,共同助力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赵志钦代表承办单位向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强调了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系统谋划“十五五”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次论坛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重点介绍了电子科大在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深化评价机制改革、构建特色岗位体系及汇聚高层次人才队伍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他表示学校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持续学习借鉴兄弟高校经验,努力建成电子信息领域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

  人才发展专委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参事石勇主持开幕式和上午主论坛。

  主论坛:共议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原司长雷朝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李志民,中国力学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副校长罗喜胜,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赵志钦,东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马宏伟,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兆国,清华大学科研院院长刘奕群,东北林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春雷,海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步洪,人才发展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王云海等十位嘉宾围绕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等话题,深入探讨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深度融合问题作主旨报告。

  雷朝滋解读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科技创新的战略部署,强调高校要紧扣四中全会科技自立自强战略,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双一流”高校应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重大原创科研突破与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大使命,着力通过企业主导的校企合作破解成果转化难题;指出高校人才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树立重贡献、轻“帽子”的人才观,着力营造潜心治学的科研生态,以高质量人才工作保障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履行高校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中的时代责任。

  李志民聚焦教育评价这一指挥棒,深入探讨如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调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驱动力,必须破除“唯分数、唯帽子”等顽疾,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为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提出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技术赋能构建智慧评价新生态,推动教育从“育分”回归“育人”本质,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罗喜胜结合个人丰富的科研管理与高校治理经验,从“科教融合”这一核心理念出发,深刻阐释如何将前沿科技资源转化为优质育人能力,在融合实践中落实“育人为本”,提出推进一体化发展,必须构建以育人为本的科教融合体系,推动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在人才培养上协同联动,将国家重大科技任务转化为育人资源,在关键攻关中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为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赵志钦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分享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上的探索,介绍学校通过健全“引-育-用-留”全链条机制,持续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些举措在畅通人才发展通道,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等方面,可为高校人才工作提供一定的“成电经验”。

  马宏伟指出建设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必须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发展生态体系,介绍学校系统构建“引育管用评”全链条机制,推行准聘-长聘制与职称评审改革,搭建人才晋升“立交桥”;实施“领航”“登高”“致远”三大计划,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育,这些以创新、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改革,已有效地激发了人才活力,支撑有组织科研和服务区域发展。

  张兆国分享了上海交通大学系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破解三者间存在的隔阂与障碍的相关举措。他说,在机制创新方面,学校实施有组织科研“三区模式”,布局大健康、大海洋等四大专项,并构建起分层分类的人才引育体系。这些举措有效促进了资源协同与系统赋能,形成了“1+1+1>3”的协同效应,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刘奕群以高校学术评价体系的现存问题和改革对策为切入口,指出构建符合科研规律的学术评价体系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提出三项核心举措:推动学术评价与资源配置解耦,强化评价独立性;建立延迟评价与动态追踪机制,支持长周期研究;加大资源与数字投入,建设高质量评价共同体,让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真正成为激发创新、服务国家战略的指挥棒。

  张春雷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关系”视角来分析人事人才体制改革。他指出,应以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视角推进人事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以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并介绍了东北林业大学通过实施“成栋英才”计划精准引才,建立分类评价体系,深化绩效分配制度改革,实现“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这一系列改革破除了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壁垒,构建起人才发展新生态。

  李步洪分享了海南大学依托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政策优势,精准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育路径与实践的创新探索,介绍学校通过打造特色平台、优化服务保障举措,构建具有自贸港特色的人才发展体系,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的经验。

  王云海分享了对同行评议机制改革创新的实践探索与思考,重点对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新近发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外审服务规范》团体标准进行了解读。他说,该项标准是人才发展专委会落实教育部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推进教育标准化工作的具体举措,是聚焦同行评议机制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改革创新的实践探索。对高校教师职称外审工作中的专家库建设、专家匹配和遴选、代表性成果分类、外审服务流程等工作进行规范,希望能为高校教师职称外审工作提供规范化指引。标准的发布实施将有效提升人才评价质量,对推动教育评价改革,构建科学、公正的高校人才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2日下午的论坛由人才发展专委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在线副总编辑、学术桥总编辑吴报华和人才发展专委会副秘书长、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专职副秘书长陆飞华共同主持。

  平行论坛:聚焦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发展改革实践

  23日上午,本论坛设置了两场平行论坛。

  平行论坛一聚焦“十五五”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6位报告人从战略规划到实践操作,全方位展现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前沿探索,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师资队伍高质量发展和“十五五”期间教师队伍建设的前瞻性布局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王兴伟阐述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动师资队伍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王丹分享了本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实践。

  唐玉生系统探讨了“十五五”师资队伍规划的顶层设计。

  徐龙华介绍了人事人才制度改革的成效经验。

  张更辉提出了破立并举构建职称评聘科学评价体系的创新思路。

  郑彩莲从管理艺术角度,探讨了高校人事干部有效沟通的实践方法。

  平行论坛二聚焦“新时期高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探索”,6位报告人从不同类型高校的视角,共同展现了新时代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多元化实践图景,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于磊系统阐述了“以资源统筹、机制协同、评价改革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实践”的创新路径。

  张光林聚焦“重服务、强贡献”,分享了以人才评价改革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成果。

  鲍蕊系统阐述了“引育并举强根基、评价革新激活力”的人才工作实践路径。

  马香媛分享了地方工科院校构建特色人才工作体系的创新探索。

  李春波聚焦“精准赋能发展”,介绍了深圳技术大学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践经验。

  孙亚楠以“破立并举,特区赋能”为主题,深入探讨了基础研究人才评价改革的创新实践。

  两场平行论坛分别聚焦“‘十五五’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新时期高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探索”两大主题,由电子科技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力资源部部长何彬彬和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马岚分别担纲主持。

  三项成果:推动人才评价改革与实践创新




  本次论坛期间,人才发展专委会还发布了三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一是《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外审服务规范》团体标准发布,对推动我国高校人才评价标准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二是举行《破局与重塑:中国高校人才评价与发展的实践探索》新书发行,集中展示近年来高校人才评价改革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三是公布2026年度立项课题并向承担单位颁发立项通知书,为下一步深化人才发展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共同构建了从标准制定、实践总结到前瞻研究的完整链条。

  本次论坛是人才发展专委会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举措。与会专家围绕“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展开了充分讨论和交流。论坛进一步凝聚了改革共识,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电子科技大学 2025-11-25 09:56
电子科技大学 2025-10-31 15:24
电子科技大学 2025-10-27 12:13
电子科技大学 2025-10-09 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