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当前,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阵地,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化推进中面临着人才供需匹配有待提升、优质平台共建匮乏、合作深度不足等问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培养出契合时代需求的能工巧匠与高技能人才,同时精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杭州技师学院以实践为笔,书写了一份亮眼答卷。
近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举行期间,中国教育在线专访了杭州技师学院党委书记邵伟军,深入探寻学校发展之道。
杭州技师学院党委书记 邵伟军
构建“引企入校”深度合作模式 破解产教融合核心难题
结合行业现状与学院实践,邵书记认为当前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主要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其一,人才供需匹配度有待提升。院校的人才供给侧与企业的需求侧未能实现高效衔接,尤其是在将企业标准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理念传递、课堂教学、设施设备配置、师资能力等环节均存在障碍。其二,优质共建共享平台较为匮乏。部分校企合作设想缺乏有效的载体与系统的推进路径,难以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其三,合作热度存在“校热企冷”现象。不少合作仍停留在浅层次,例如仅安排少量学生到企业实习,未能深入产业链核心环节;以技工院校发展关键的“法宝”——产教融合、工学一体模式为例,二者的高效结合程度远未达到预期。
针对这些问题,学院始终秉承“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的理念,将教学改革作为核心抓手,通过产业学院、企业学院与生产性实训基地“三驾马车”并行,构建起覆盖全链条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体系。以与北京精雕集团共建的医疗器械产业学院为例,企业不仅投入价值1000万元的设施设备与软件,还将实际产品订单引入学院技术研发中心,校企共同开展产品研发与打样工作。学院从技师班中选拔精英学生参与产品研发全流程,从编程、设计到产品加工,学生在完成订单生产任务的同时,实战能力得到质的提升,毕业后可直接成长为卓越技师,实现“毕业即就业”的无缝衔接。
这种“引企入校”的深度合作模式,对学院而言,是对学生能力、教师水平、工学一体化育人场景的全方位检验;对企业而言,是对行业标准、设备效能、工程师培养路径的精准验证。更重要的是,通过共同研发,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实现“双向奔赴”——企业工程师走进校园提升教研能力,学院教师深入企业一线积累实战经验,真正打破校企壁垒,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奠定坚实基础。
打造产教融合“金名片” 助力地方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杭州技师学院始终以杭州“五大产业体系”与桐庐“141X”产业体系为导向,构建精准对接区域发展的育人体系,坚持“专业建设对接产业、专业群服务产业链”的核心原则。
以桐庐当地产业为例,桐庐拥有数百家医疗企业,学院敏锐捕捉产业人才需求,与北京精雕集团共建医疗器械产业学院;针对区域内磁性材料产业发展需求,与杭州智见集团合作成立磁性材料产业学院。在合作中,学院提供优质教育环境,企业投入专业设施设备,形成资源互补的良好格局。以磁性材料产业学院为例,学院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专业专门围绕智见集团的人才需求开设两个订单班,订单班专业课由企业工程师全程授课,学院教师则利用业余时间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掌握最新产品生产流程,反哺教学质量提升。
同时,学院积极对接桐庐当地高端人才政策,助力达到高级技工能力的毕业生留在本地发展,为地方产业注入稳定的技能人才动力。近年来,学院紧扣新兴行业与区域产业技能人才需求,创新推行“车间建在学校、课堂走进企业”模式,实现“生产即教学、教学即生产”的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学院已先后建立磁性材料、快递物流、电子商务、医疗器械、汽车后市场技术与服务等5个产业学院,以及27个企业学院。这些产业学院不仅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孵化器”,更凭借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力与产业对接优势,成为当地招商引资的“金名片”,为地方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
谈及未来发展,邵伟军书记表示,学院将继续以产教融合为主线,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一方面,将围绕区域内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始终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另一方面,将持续完善产业学院与企业学院的运行机制,推动校企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更深层次合作,力争打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产教融合样板。同时,学院还将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的联动,整合多方资源,构建“政校企协”协同育人新格局,为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