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龚正颖: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溯源
2023-07-12 13:55:0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溯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民胞物与的哲学思想。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到,“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无疑,张载从民胞物与的大同思想,到规范人的安身立命之本都做了恰如其是的表达。《礼记》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礼记·孔子闲居》),这一概念将世界先验地思考为毫无空间划分的整体性结构,由此发展,“民胞物与”的理念生成也带有整体性的原初思索和基础条件。其中,“民”与“物”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人与客观存在的关系,而是由己及人,从自身向他者关怀的伦理关系。“民”作为人类维度的思索,“物”作为自然维度的思索,展示了从伦理角度去关切人与人、人与物,正面化人由内到外思考处世的态度。其次,民胞物与的释义逐渐由对血缘关系的关怀过渡到对家庭以外的人的关怀,打破了“爱有参差”的仁爱观,彰显了慷慨诚待的美好品质。这一突破性的精神思索,从宏观层面来说,标明了中国对待外部世界关系的互动、融洽、共生的定位;从微观层面来说,展示了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敦睦和亲善。《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旨在建构世界整体性的文化认同和身份无差。中国传统的重视内部整体性,恰巧为今天的中国看向世界、世界看向中国提供了文化自信。因此,从古至今,从人到物,兼容并蓄的品德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广阔的天下观。

  第二,天下大同的民族愿景。国泰民安,天下大同是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理想,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大同”的理想蓝图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社会构序,比如“小家汇大家”“和谐大于矛盾”的整体性价值取向。这一理念超越阶层、民族、地域、国家的个别差异,志向于改造世界的坚定信念,被视为中国传统政治学的最终导向和价值探索。其中心要义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天下为公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为指导,将什么是“天下为公”以及如何实现“天下为公”贯彻到立国施政的实践道路上,将“公则天下平矣”的践行理想和“天下为公”的社会目标贯穿于中国发展的历史文化中去。二是和谐相处的互动达理。天下大同的“同”讲究的并不是无差别,而是天下和睦与和谐的“和”。以“仁”王化天下就是意指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达到和平共举的文明状态,这也是历代君王与邦国友邻相处的准则,也是中国外交的基本礼仪。三是求同存异的社交态度。天下大同作为社会理想,价值取向,是摆脱了二元对立的思维,将求同存异作为和睦共处的先决条件,反对标准化;是将“同”视为个体发展的平均值,既承认差异又强调共生。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一,人类解放思想。这一思想解释了人类解放的目的导向、群众力量、时代变革和实践路径,成为引领人类步入自由全面发展时代的先锋理论;将人类的个体发展视为有机整体发展,让社会的发展重心从只发展小部分人类朝向顾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种转向将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归结于广大群众的人民力量,以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将人类命运捆绑在一起,关注人类的前途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前提条件。人类解放思想深层次分析了社会各领域的角色和责任,将无产阶级视为历史洪流的推动者。

  第二,世界历史理论。这一理论站在人类发展洪流中,客观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路径及规律。一是世界历史的客观性。历史的形成和走向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对历史的继承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人类智慧。所有的经验性的事物,都可以通过验证的行为得到证实,是人类社会现今发展的趋向性指示。二是世界历史的联系性。世界历史中,人类的发展是从简单化向复杂化的转变,在这一期间,人类的社会关系从群体依存到群体协作,关系愈发紧密。处于世界历史中的个体不可能置身于外,个体相依存协作,个体与整体同样是依存协作。三是世界历史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就是指世界历史中各个国家是作为整体的分子存在的。民族的、国家的利益是趋向整体的。因此,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个人、国家以及全人类的利益在逐渐共通。

  二、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实践发展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为中国人民谋安康、为中华民族寻出路,为人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共产党从始至终“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无论是革命时期、探索时期、建设时期还是现代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国际眼界量身为中国谋福利。在这一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提出坚持胸怀天下,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的,以创造人类美好未来为宗旨。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在国际寻求进步力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首先,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的。中共一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提出以实现共产主义为首要内容,深刻把握当时的国际走势和中国变革发展规律,中共二大召开后在上述基础上正式提出以“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为纲领,通过《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并正式加入第三国际,凸显了党的国际格局和初心使命。其次,中国共产党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凸显着强大的领导力量,义无反顾举起抗日旗帜,始终坚持民族统一战线和世界和平理念,提出符合中国战况的人民群众路线,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同时,中国联合西班牙、波兰等国际同盟,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成功,为稳定了国际秩序提供了帮助。其三,中国共产党推动全人类解放事业。中国取得战争胜利,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抗战的艰苦奋斗和中国共产党的决绝态度决定了中国的长久发展和现今地位,为胸怀天下树立了卓绝榜样,为坚持胸怀天下奠定了政治基础。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明确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中国共产党的胸怀天下体现在把握国际发展趋势和辨别世界发展潮流,在无产阶级国际同盟的帮助下建设新中国。首先,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国亟待解决国际关系和新中国在国际背景下的发展问题。因此,中国提出和平发展五项原则以此为交往准则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为国家之间友好和平相处提供了良好范例。其次,加强外交促进地区发展。新中国的外交之路是在探索中前进,在曲折中发展。即便如此,中国共产党依旧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以“求同存异”扭转万隆会议的别国态度,推动外交关系的民主化进程。其三,友好睦邻,力所能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关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的局势,以共产主义为宗旨提供帮助,开展抗美援朝、抗法援越,用实际行动反对帝国侵略。并且,努力冲破苏美遏制,积极开拓外交事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

  党的二十大以来,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影响力日益增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中国国情,研讨出推动中国步伐和维和世界和平的新思想。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胸怀天下体现为统筹内外,中国促世界的大国风范。第一,提出胸怀“两个大局”重要论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以国际经济和政治格局为表现,以科技更迭和产业转型为动力,以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深层交流为目的。其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是以中国力量影响世界,提升国际影响力。统筹好“两个大局”,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提供了契机和动力。第二,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中国共产党牢牢深入中国发展,通过深化和扩大使贸易、科技、经济不断发挥潜能。一方面,中国的革新创新水平飞速发展,各领域研究都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另一方面,中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使市场活性不断涌现,增强了中国市场的包容性。

  作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龚正颖

  实习编辑:范文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人民日报 2018-04-19 14:43
中国教育在线 2019-08-02 09:49
SRC-1114577620 2017-11-14 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