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银龄教师”陈建军:教泽绵长 情满天山
2023-07-24 17:21:00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在位于天山脚下的三尺讲台上有这样一位特殊的老师,他两鬓斑白,但热情不减,虽然已经72岁,但仍然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做一名孜孜不倦的“燃灯者”,他就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退休教授陈建军。

  看到“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通知,陈建军教授第一时间就报了名,经过层层选拔,年过古稀、早已退休的他重新站回讲台,成为西电对口支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桥梁,把更多的希望带向远方。

  新疆是我的第二故乡

  “诞时双亲役军旅,唤儿建军寄希冀,憾未营盘武效国,终在书院育桃李。”这是陈建军教授在微信朋友圈的签名。自幼生长在部队大院,他的父母都是军人,并跟随第一野战军挥师西进,参与和平解放新疆。

  1951年,陈建军出生于新疆哈密,在他不到一岁时又跟随父母出疆。“建军”这个名字寄托着父母的殷切期望,希望他能传承军人作风,继续从军报国。由于历史原因,他未能从军,初中毕业后被分配到兰州781厂。1973年,他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入读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恢复高考后又考上学校电子机械专业研究生,成为“文革”后首届研究生,毕业时选择了留校任教。

  工作后,他像海绵一样,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努力把被耽误的时间抢回来,通过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科学研究,迅速成为学校机械工程学科带头人之一。从教45载,他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等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400余篇,指导的研究生有120多人获得了硕士学位,38人获得博士学位,其中多名毕业生的学位论文被评为陕西省或学校优秀学位论文,2008年他也被评为二级教授。

  如今年过古稀、早已退休的他,又选择报名“银龄计划”,继续绵延自己的教泽,发挥优秀教师“传帮带”作用,服务边疆教育建设,报效祖国。

  谈起为什么去援疆,陈建军的初衷很朴素:“报名‘银龄计划’只有一颗为自己的第二家乡做点贡献的朴素心愿,希望发挥自己所长,为新疆人才培养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对新疆富有天然的情感,从血液里就有一种亲切感,此生能有机会援建新疆,发展新疆,也是我这半个新疆人义不容辞的义务。”带着对故乡的眷恋,也带着对新疆美丽自然风光的向往,2023年2月,陈建军飞往新疆克拉玛依,开启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印象最深的还是奇缺的师资,特别是基础课的师资。”

  甫一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陈建军就投入到紧张的教学中。在西电任教期间,他主要负责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研究生授课,但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基础课教师特别紧缺,该校便安排他到文理学院为本科生讲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由于20多年没有再讲授过这门课程,初接任务时还有一些惶恐。”这位在讲台上站了一辈子的二级教授,仿佛回到了初登讲台的青年时代,带着一点紧张和压力,在新疆这片不太肥沃的土地上,尽力播撒着知识的种子。

  “你要给人家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秉承着一贯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陈建军每一次上课前都要花费很多精力进行备课。20多年没有再接触这门课程,这期间教材多次更新,讲授的方法也在迭代,这对陈建军来说都是新的挑战。

  “一个好的例题,往往胜过100句话。”每堂课,他都对授课内容进行深入分析,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经典例题,以重点、难点问题作为突破点,让学生愿意听、听得懂。在陈建军的精心准备下,他的课程受到了学生的真心欢迎,自己也越来越有信心。

  “上课也是一个体力活。”回顾过去这一个学期的教学生活,陈建军感叹道。他负责两个大班的课程,加起来有112个学时,而且每次上课都是连着上半天,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对于72岁的陈建军来说有些吃力。

  茫茫戈壁,见证着陈建军教授赤诚奉献的日日夜夜,他不辞辛苦,在天山脚下播种着“诗和远方”。

  “说不累那是假话,有时下了课,连饭也不想吃,话也不想讲,但我是一名教师,只要站上讲台就要为学生负责,于是我咬牙坚持了下来,顺利地完成了教学工作。”陈建军也深刻感受到,繁重的教学任务背后是新疆地区教师特别是基础课程教师的严重短缺。

  发挥余热,老有所为

  “不管什么时代,作为人民教师应当率先垂范,这也是对师者最基本的要求。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本专业的知识和科研方法之外,还应指导帮助学生立志,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世界观。”陈建军从教以来,一直践行着这一初衷。

  支教进程已过半,谈到对下学期教学的规划时,陈建军说道:“下学期除了完成要求的课程之外,我还计划举办几次学术讲座。”援疆支教不能仅体现在讲台,还要努力提升当地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在育人理念、专业技能、学术方向上给予帮助,助力当地学校更好地发展。

  全疆的大学师资匮乏的状况让他印象深刻,他也暗下决心,在身体允许的前提下,竭力发挥余热,更希望自己的行为能产生辐射效应,影响更多教师来新疆。

  “银龄教师”孤身援疆,在西电这个坚强后盾支持下,努力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和爱护,也让他们更好地为新时代边疆教育贡献智慧与力量。

  在课堂上,陈建军时常会给学生们讲述他在西电的科研生活,介绍西电半部电台起家、长征路上办学的红色校史,他鼓励学生们好好学习,到西电攻读研究生学位,毕业后为新疆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像陈建军一样的“银龄”援疆教师还有很多,他们像雨,用点点知识滋养着边疆学子的心田,虽短暂,但一场场不停歇,润泽着这片辽阔大地。他们的影响也将乘着“银龄计划”的风,吹向全国,让更多学生出疆去,让更多学者进疆来。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