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西安理工大学上榜!全球前0.05%顶尖学者!
2025-03-17 12:06:00
西安理工大学

  近日,国际学术机构ScholarGPS发布了“2024年全球前0.05%顶尖学者榜单”,榜单分为终身(Highly Ranked Scholar - Lifetime)和近五年(Highly Ranked Scholar - Prior 5 Years)两个类别。中国内地约有286位学者入选“终身”榜单,1600位学者入选“近5年”榜单。西安理工大学李喜飞教授入选“近5年”榜单。

  李喜飞教授简介

  西安理工大学二级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从事新能源二次电池的改性与应用研究,已发表SCI论文450余篇,包括ESI高被引论文70篇,SCI引用次数30000次,H因子93。入选国家级人才、2018~2024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等,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石油和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等。担任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副主席、中国内燃机学会燃料电池发动机分会副主任、中国石油与化工联合会化工新材料专委会副主任和Electrochemical Energy Reviews(影响因子:28.4)执行主编等。担任三秦英才特支计划创全国一流团队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合作创新研究团队项目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30余项科研项目。

  本次榜单由ScholarGPS汇集了全球各学科领域3000多万名学者的信息档案以及海量论文、专利、书籍等大数据资源。应用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其他数据科学技术,对学者的研究成果(发表论文数)、影响力(引用次数,已排除自引)和论文质量三项指数进行综合分析,对全球超过3000万学者和55000家机构在各个领域、学科和专业方面(14个领域、177个学科及超过35万个专业)的卓越表现进行排名。

  “做有用的科研”,是李喜飞教授多年坚持的理念,他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着眼于攻克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领域“卡脖子”难题;他将一篇篇科研论文转化成一个个实际应用的产品,“小技术”成就“大用”,让科研走出实验室,成为“有用”的成果;他孜孜不倦,精心教导一名名“有用”的学生,为学生点亮一盏盏“科研之灯”。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针对电动汽车和移动电子产品电池能量密度低、循环寿命短的问题,李喜飞科研团队多年来,持续攻关,致力于解决钠离子电池容量低、寿命短、价格高的关键难点,实现“零下20度照样跑,一块电池用10年”的愿景,“我们大力推进以目标为导向的二次电池的应用型基础研究,致力于低成本、高安全长寿命的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的开发,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化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李喜飞说道。

  新能源汽车飞速发展的背后既有汽车工业的飞速追赶、国家双碳战略的布局谋篇,更离不开新能源汽车的能源发动机——电池行业快速发展提供的强大后盾。李喜飞就是一位与“电池”打交道的人。

  “做科研容不得半点虚假,想要在科研领域有所建树,就要有超出常人的毅力,就要付出更多的心血。”李喜飞说,“多少次,当研究遭遇瓶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我茶不思饭不想,对着单调枯燥的数据,一遍遍的推理演绎……”

  新质生产力第一线 西安理工大学:新型电池材料突破新能源技术

  实验室的灯光下,电池表面的金属光泽映出他眼里的光——那是对科研近乎执拗的热忱,也是对“让中国新能源跑出加速度”的笃定。

  心怀“国之大者”,争做“行之实者”。李喜飞的科研成果沾着泥土、带着露珠,和我们每个人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

  “这个就是高密度电池,如果用这个去露营,一块小电池就可以提供露营时一家做饭用电,以及一晚上的高亮度照明,而且电池非常轻便。”“以前电池都是铅酸的,现在把我们的成果应用在这上面,体积小而且电量高。”提起电池,李喜飞侃侃而谈、如数家珍。

  李喜飞认为,科学研究论文很重要,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以应用为导向开展科学研究更为重要。他的先进电化学能源研究院正是基于此,由西安理工大学和西安瑟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紧密开展校企合作联合成立的科研院所。

  目前,研究院两大发展核心是应用型基础研究以及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团队瞄准低成本、高性能、长寿命的新能源电池体系,高效整合公司的平台资源进行研究,团队的部分成果已成功转化,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价值。

  李喜飞经常说:“跑出去,走出去,用科研基础、科学探究为企业面临的科学问题提出解决思路,是我们科技工作者的职责所在。”面向长循环寿命和高容量产业化电极材料需求,李喜飞团队与西安瑟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改性正极材料已达到公斤级。“成果能够得到应用,最大感受就是特别兴奋。”除了西安瑟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他们与川恒集团建立了“易纳能-西理工新能源材料联合工程中心”,与陕西彩虹新材料有限公司共同攻克秦创原科技创新专项……

  充一次电能用多久?新能源汽车是否安全?价格能否被接受?这正是大家对新能源汽车关注的“焦点”和“痛点”,也是新能源汽车能否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的关键所在。

  方向盯着需求出,研究围着难点转。谈及科研,李喜飞心有丘壑。他告诉记者,团队现在正围绕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着重要解决能量密度、安全性和成本三个问题。

  李喜飞团队的研究包括如何改进和创新新能源电池材料,包括锂/钠/钾/锌离子电池,锂硫电池,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等。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重要动力和支点,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和落点,两者互促互融,相得益彰,要一体推进,以团队目前研究的课题之一钠离子电池为例,钠离子电池完美避开了原材料被国外卡脖子难题,同时材料相对比较低廉,极其适合大规模储能,契合国家发展需要,助力双碳目标的达成。

  “未来我们团队要按照国家提出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要求,把电池的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有机衔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李喜飞说道,“持续推动更好性能、更高安全的电池,让我们的电动汽车跑得更远,行得更快,充电速度也更好,同时还有其他综合性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