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联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3-11-13 14:35:00

  摘要:西北联大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高校思政教育中具有深远的意义。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高校思政教育更应将西北联大的精神纳入思政教育体系当中。本论文旨在探讨西北联大精神如何融入现代高校思政教育,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策略。通过对西北联大精神的内涵进行分析,结合当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需求和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融入路径,旨在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 西北联大精神;高校思政教育;融入路径

  西北联合大学(简称西北联大)是创建于烽火硝烟的抗日战争时期,诞生于中华民族危亡之际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它为抗日救国开辟了新阵地,为陕西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石。它的创办和发展历程,凝聚了中国共产党的智慧和勇气,也铸就了以“爱国主义、勇于创新、无私奉献、兴国强学”为内涵的伟大精神,即西北联大精神。这种精神内涵丰富多样,既包含了时代背景所赋予的政治意义,也凝聚了当时师生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更蕴含着对理想信仰的执着和对国家民族的忠诚。西北联大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高校思政教育应积极把西北联大精神融入到课程教育当中,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西北联大精神的内涵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西北联大精神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的振兴和社会的进步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他们有的为救国救民呕心沥血,有的为抗御外敌血染疆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2]。爱国主义是西北联大精神的核心内涵,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西北联大的师生们深深热爱着自己的祖国,这种爱国情怀体现在各个方面,构成了他们坚定的信仰和勇往直前的行动力。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威胁,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岌岌可危。联大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的真正含义,他们积极创办爱国主义思想宣传刊物,如《西安临大校刊》《西北联大校刊》等,宣传抗日救国爱国主义思想。例如,《西安临大校刊》第6期刊登“抗战的回顾与前瞻”一文,作者周宗莲在文中讲述抗战前后中国的生存状况,分析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表明中国抗战的决心和信心,指出“救国的根本方案是救贫救弱救愚三件大事”[3]。另外,李蒸曾在《集训的功用》中提到军训有两大作用,一是改变文人羸弱的习惯,二是培养学生抗敌的能力[4]。这不仅强化师生身体素质,也是抗日救国的亲身实践。

  在西北联大的师生们心中,爱国主义是一种自觉的选择,是对祖国深厚情感的表达,更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承诺。他们深知,国家强大了,民族才能安定,人民才能幸福。因此,他们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发光发热,更是在抗日救国的统一战战线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总的来说,爱国主义是西北联大精神的灵魂,是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师生们心中最崇高的信仰。

  (二)以勇于创新为动力的西北联大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民族[5]。勇于创新是西北联大精神中的重要内涵,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在特殊历史时期,西北联大师生们在艰难的环境中,培养和践行了一种勇于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心态和态度。

  在那个时期,西北联大的师生们面临着极端困难的环境,但他们并没有因此停滞不前。相反,他们勇敢地挑战传统观念,接受新的思想和理念。这种敢于拥抱变化的勇气,使得他们能够在变革中找到机遇,创造出新的可能性。西北联大的分散性办学既是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又是能提高在战时状态下办学的可能。此外,西北师范大学就是在经历了两次建校,一次迁校后,在兰州黄河北岸的荒滩上建立了西北第一所高等师范院校[6]。另外,也有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首次论证了楼兰、龟兹等古国的地理位置。

  往后,西北联大各分校及继承者基本上都留在了西北,并且自觉地依托西部特有的人文地理资源,形成了立足西部、面向世界的学科专业布局,产生了大量优秀的科研成果,也产生了一批有世界影响的理论创新成果。总之,西北联大的师生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勇于挑战传统观念、探索未知领域、承担风险和失败、改变现状等具体行动,充分展现了勇于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激励着他们在当时取得了卓越成绩,也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三)以无私奉献为追求的西北联大精神

  无私奉献是当时知识分子的真实反应。国难当头,有了知识分子甘愿奉献,扎身西北的豪情壮志,才有了西安临时大学的建立,才会促进当时高等教育的发展,才得以酝酿出伟大的西北联大精神。在国难当头,正是西北联大的师生用自身的甘愿奉献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辉煌华章。西北联大的教师们在各自岗位的坚守,正是他们爱国主义与无私奉献的表达,就是这505名教授和1489名教师的坚守[7],为高等教育事业树立了优秀榜样。此外,潘承孝先生曾在西北联大任重要职位,为了激励学生学习,报效国家,先生以身作则同时,自掏腰包设立“永言奖学金”,无私奉献为学生服务,是当时教书育人的典范。

  那个年代,无私奉献意味着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国家面临危难,社会动荡不安,西北联大的师生们没有因此选择退缩。相反,他们毅然投身到国家的怀抱,将自身的命运紧紧与国家、人民捆绑在一起,将个人的幸福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他们放弃了个人的私利,追求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富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无私奉献的承诺。西北联大的师生们不仅在学术研究中勤奋努力,更在社会服务中不辞辛劳。他们深知,知识和智慧应该为社会服务,应该造福人民。如教育家李蒸所言:“教育家不但是办理教育事业的成功者,实为关系国家兴亡,民族盛衰的主力”[8]。总之,西北联大的师生通过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才得以将无私奉献的精神发扬光大。在这样的榜样引领下,我国高等教育必将涌现出更多的优秀教育家,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四)以兴国强学为引领的西北联大精神

  “兴国强学”是一个富有深意的口号,传达着国家兴旺与教育强大的密切关系。在这个口号中,“兴国”代表国家繁荣昌盛,经济强大,社会进步;“强学”则意味着教育的强大,包括教育的质量、普及程度、创新能力等。兴国强学的精神是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初心和使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运动的“自强。求富”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对于兴国强学的伟大追求。以“兴学强国”为重要内涵的西北联大精神是在民族危难中磨练锻造的,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是全体参加西北联大学校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精神财富[9]。抗日救国是“兴学强国”的精神在西北联大办学实践活动中最为显著的体现。西北联大的贡献不仅表现在优化高等教育布局上,更体现在他所培养的人才上,1937-1946年间,西北联大为西北乃至全国培养了9257名文、理、工、农、医、师范等各个领域的优秀爱国人才[7]。这些优秀的人才也将积极的为抗日救国的统一战线添砖加瓦。

  另外,西北联大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都贯穿着这一鲜明的时代主题。西北联大人始终坚定教育救国的理念,并将其作为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立场。并且在日常的教学,科研活动中,抗日救国始终是联大人的共识,毫不偏移,联大人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伟大共识。西北联大地理位置优越,靠近革命圣地延安,积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并积极的投身于抗日战争当中,为救国救民而奋斗,不断谱写着属于西北联大人的光荣华章。

  二、西北联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爱国的情感来源于对祖国的文化、历史、传统的热爱,是对祖国山川、人民的眷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祖国被赋予了母亲般的形象,所以我们常常说起“爱我中华”,这种情感是深沉并且纯粹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10]。西北联大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西北联大人的奋斗爱国史,他们在艰难苦恨的岁月书写着可歌可泣的爱国篇章。作为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大任,高校思政教育应重视大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爱国觉悟和素养,增强其家国观念,提升爱国主义情怀。

  (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觉悟

  西北联大之所以在战火年代得以建立,就在于西北联大人听从中国共产党的指挥,服从政府战略和抗战境遇,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西北联大的师生们,坚持这一理想信念,使得他们在政治觉悟方面具备了独特的优势,在艰苦的西北地区克服困难,团结奋斗,为了祖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而奉献自己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11]。大学生通过学习领悟西北联大精神,将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社会发展当中去,进而提高其政治觉悟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出社会责任感强、政治觉悟高的新一代大学生,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多积极力量。

  (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2]。内迁西北后联大主动服务于国家将西北建设成为建国根据地的战略需要,形成了开发西北、奠定民族复兴基础的高度使命自觉。西北联大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有着高度的自觉。西安临大组建伊始,就立足西北文化故地“以复兴西北古代文化自任”。联大校歌所说“华夏声威,神州文物,原从西北,化被东南,努力发扬我四千年国族之雄风”,对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崇高使命作了高度概括。文化自觉能使青年大学生以更加理性、科学的态度认清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文化自信能使青年大学生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青年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文化素质修养,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将西北联大精神纳入高校思政教育中,有利于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环境,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其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西北联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丰富教学资源,推进“西北联大精神”融入课堂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3]。将西北联大精神融入课程教学,这是一种教学方式的创新,也是新时代对学生发展需求的一种满足,符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改革的要求。可面向全校开设“西北联大精神与大学文化”思政选修课,大力推进西北联大人,西北联大故事和西北联大精神的网络课程建设,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增强师生对西北联大所取得的事业的认同感。同时,课程教学应不局限于课堂教学以及网络资源教学,将学生束缚于课堂,也要积极的去挖掘现实中的教学资源,例如,对于西北联大相关博览馆的参观,对西北联大相关亲历者或者研究者的采访等,这都可以形成丰富的教学资源,从而形成“课内+课外”教学资源的良好互动,也更好的帮助教师关于西北联大精神的理解与学习。另外,也可将“西北联大精神”融入到思政必修课当中,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思政课教学设计和资源。邀请西北联大亲历者或研究学者走进课堂,生动形象的讲述西北联大故事,深刻的诠释西北联大精神,引领学生深入学习西北联大精神的当代内涵,不断的丰富西北联大相关教学资源。

  (二)培育教师队伍,加强“西北联大精神”学术研究

  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关键环节,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程教学的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4]。要不断的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定期开始思政课大练兵活动,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质量。要依托西北联大相关研究中心,编写西北联大精神相关研究读本。积极发挥新媒体作用,讲师在权威官方媒体平台,讲述西北联大故事,全方位阐释西北联大精神的新时代内涵,带动本校,兄弟院校加强对于其学术研究,着力推动西北联大相关研究的学术繁荣。另外,学校可以举办相应的学术研究活动,教师可通过深入研究“西北联大精神”的历史渊源、理论内涵以及具体实践,形成自己的一系列学术观点、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这些学术成果也将为相关研究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学术支持,有助于形成自己的学术特色,提高学术竞争力。学术研究的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西北联大精神”,使之在当代高等教育中焕发新的活力。

  (三)参与社会实践,打造“西北联大精神”第二课堂

  思政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大学生为实践对象的教育活动,具有鲜明的实践性[15]。思政课程的教学主要在于课堂,而第二课堂的教学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式。理论的学习到实践具有一定的过程,实践教学是思政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在这个过程中融入西北联大精神,充分发挥联大精神的育人作用,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听党指挥跟党走,积极践行西北联大精神,并开展“致敬西北联大”学生调研走访活动,设立西北联大精神学生宣讲团。组织采访记录西北联大人的宝贵照片,视频等资料,撰写西北联大故事文稿,开展并创作西北联大相关的纪录片,话剧,音乐剧等艺术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去感悟联大精神。积极参与西北联大旧地的三下乡、三支一扶、大学生西部计划等活动,将自身所学用于社会实践当中,进而引导广大学生在实践体会西北联大师生往日的艰苦奋斗生活,提高对联大精神的学习与认识。

  四、结语

  西北联大精神深刻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情怀,西北联大史就是一部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史,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新时代的高校应注重西北联大精神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育人作用,发掘其融入思政教育的新路径,进而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素养,使大学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生力军,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1).

  [2]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1).

  [3] 周宗莲.抗战的回顾与前瞻[J].西安临大校刊,1938(6):0-3.

  [4] 李蒸.集训的功用[J].西北联大校刊,1939(12):3.

  [5] 蒋彬.充分认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23(4):6-8. DOI:10.3969/j.issn.1001-5140.2023.04.002.

  [6] 王明汉,衡均.西北师范大学校史1939-1989[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1.

  [7] 方光华.记住西北联大[N].光明日报,2012-08-29(15).

  [8] 王杰,张磊.西北联大的兴学强国精神[J].博览群书,2016(03:66-71.

  [9] 崔澜夕.西北联大“兴学强国”精神新时代内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C].//第七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论文集.2018:324-329.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1] 韩晓青.把准政治方向,坚定初心使命[N].光明日报.2019-07-10(1).

  [12]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13]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14]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15] 李海娟.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1(8):108-111.

  (作者:赵蕾,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