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西安科技大学人工智能活动周启幕185件科研成果集中展示“智”启未来
2025-05-02 22:12:00
西安科技大学

  深入百米井下,矿工们用汗水与勇气采掘光明。不过在未来,一群拥有自主意识、能够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钢铁战士”将在矿井中穿梭忙碌,高效、精准地完成各项任务。在西安科技大学刚刚启幕的人工智能活动周系列活动上,一项项超脱想象的“黑科技”让这看似遥不可及的未来,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AI赋能高质量教育教学改革,聚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5月1日,西安科技大学“科技强国·智见未来”人工智能活动周系列活动正式启动,预计将持续5天。校党委书记来兴平,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邓军,校党委副书记陈春林,副校长程卫星出席活动。活动由程卫星主持。

  活动现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和机械工程学院等分别进行了“AI+教育”成果路演,17个学院(部)的157件AI深度应用作品和28件智慧矿山、智能救援等装置与装备陆续展出,全方位展现学校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成果。

185件科研成果集中展示 智启未来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西安科技大学得到生动实践。

  在临潼校区的“智能矿压感知系统”展区上,一块电子屏幕正在模拟实时显示矿井的相关压力数据,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副教授曹建涛站在屏幕前向大家介绍:“我们的系统聚焦西部矿井动力灾害防治难题,围绕长时效多源监测、多维度数据反演、自适应支护差异三个层面,以人工智能助力数据挖掘。这个系统如同给矿井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为高效安全开采提供技术支持,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该系统通过“传感优化-数据融合-支护决策”等软硬件创新途径,溯源扰动煤岩应力畸变失稳全过程,构建矿山压力可视化媒介,同时,创新了“前兆防控与主动支护”联合精准调控技术,大幅提升西部能源保供的可靠性。

  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2022级控制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魏绪强在“基于多模态融合的矿工体征状态评估与预警系统”展台前,向参观者展示对模拟矿工的体征监测。“安装上这个系统后,矿工们就拥有了一位贴心的健康卫士,能够时刻监测身体健康,为矿井的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他说:“这个成果为预防作业人员异常体征状态导致不安全行为发生,设计开发了一套高性能体征状态评估系统。系统能够精准采集关键体征数据,涵盖心电、皮肤电、血压、血氧饱和度、体温等多维度生理指标以及人体面部图像数据,建立了基于多模态特征融合的体征状态评估模型,能够实现对作业人员体征状态的全方位、动态化综合评估与预警,通过云端数据库及移动端小程序实现数据的高效管理。”

  2025年,从央视春晚舞台到亚冬会赛场,再到前不久夺冠半马的“天工”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这一概念逐渐火爆,成为各行各业共绘智能时代的新基点。活动现场,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和机械工程学院的科研团队展示了其研发的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尚处于研发阶段,许多功能尚未成熟,如自主决策能力、人机交互能力等。”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院长于振华介绍说,“我们的科研成果为人形机器人赋能,通过搭载高质量知识库,增强机器人的对话能力。未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算法,提升它的自主决策能力和人机交互体验,让它能够更好地服务人类。”

  据介绍,该学院研发的RagMix大模型检索增强生成框架,不仅让人形机器人拥有更强“大脑”的能力,也为未来人机共存的美好愿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路演中,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师生团队研发的“慧行医助机器人”向参观者模拟了医院环境中灵活穿梭,传递药物和医疗器械的未来场景。

  “机器人借助携带的传感器,如深度相机、雷达等,可以对自身进行定位和地图构建,还能为导航和避障提供数据支撑。”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朱代先介绍,这款机器人可有效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对推动智慧医疗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电子信息工程2203班本科生胡向宇见证了自己参与研发的机器人从概念走向实物的过程,也看到了人工智能技术为医疗行业带来的变革。他说,“机器人在实验场地行走过程中实时完成定位与建图,选择最佳路径到达目的地,用语音方式命令机器人行走和对医疗器械等物品的取放。”

  在“RoboMaster竞技机器人”路演现场,两台智能战斗机器人以矫健身姿引爆全场,双机协作、战术射击演示引得师生连连喝彩。

  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电子系主任薛旭升说,RoboMaster竞技机器人由步兵机器人、英雄机器人和哨兵机器人群组成,现场参展的是步兵机器人和英雄机器人,它们的特点是灵活、可靠、群智,可以实现高效运行、灵活机动、目标精准和协同作战。

  “这两台机甲花了2至3个月时间制作,通过机械、电控和视觉配合,搭载出具有完整移动设计功能的机器人。同时,团队还带着它们‘征战’大疆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拿到过5个国家级奖项!”机械电子工程2301班本科生宋泽宇称,两台机器人底盘设计都采用了悬挂系统,极大地提升了机器人在复杂地形上的通过性和稳定性。

  他说,“英雄机器人使用麦克纳姆轮底盘设计,具备强大的攻击能力,能够对敌方机器人造成显著的有效打击,而步兵机器人使用全向轮底盘,适合在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中进行快速、精准的射击,有效干扰敌方行动并保护己方阵地。”

  “英雄机器人和步兵机器人都搭载了单目工业相机视觉识别系统,能够实现不同地形与路径下的稳定控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2301班本科生李云昊说。

  据悉,RoboMaste竞技机器人团队名为秦风战队,是一支集机械、电气、控制、通信和计算机等学科,覆盖大一至大四本科生的团队,其在智能机电系统创新设计众创空间的赋能下,8人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团队共获国家级奖项20余项,省级奖项24项。

  在学校第22届体育节暨第52届田径运动会和2025年工作会议中,不少师生的目光被一只名为“西小科”的机器狗所吸引。这次,人工智能活动周上,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也对这款“四足机器人”进行了路演,展示了坐、卧、加速行走等指令。

  该学院教师侯锐志介绍,传统机器人不具备跨越复杂障碍能力,难以有效应对高危环境巡检场景,现有的机器狗产品也处于发展初期,存在感知能力不足、缺乏自主决策的缺点,无法直接用于煤矿井下等高危环境的巡检。“我们团队通过计算机视觉、大模型等领域的团队自有成果转化,实现机器狗从感知到认知的跃迁。这只机器狗可以用于井下安全巡检、应急救援,智慧园区巡查等场景,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灵活穿梭,为高危环境下的安全作业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此次成果展示中,学校雁塔校区北院分会场的“矿井智能通风安全管控平台”实现了国内首个100%自主可控,集分析预警、灾变仿真、设备联动于一体;“矿用悬线巡检机器人”实现了井下巷道环境的智能巡检,不仅大大降低了工作成本,而且显著提高了巡检工作效率,此外,分会场同步展示了学校“十四五”以来获批的10项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

400余人参展 校领导激励青年学子

  活动现场,来兴平对人工智能活动周的顺利举行表示热烈祝贺,对各单位、各部门在发展人工智能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充分肯定。他表示,近年来学校主动融入人工智能发展浪潮,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科交叉创新,积极探索AI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人工智能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当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构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要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机遇,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系列重要论述,深入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坚定不移地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

  来兴平强调,要强化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建好“智能建造”“智能采矿”等新专业、“强矿压智能监测”“智慧矿山安全工程”等微专业,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要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深度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聚焦陕西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需求,着力打造智能科技“10小龙”科技创新团队,加快形成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智慧矿山、智能救援、智能探火、智慧测绘、智能装置与装备等特色优势,推动产出一大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

  邓军带队现场观摩了师生人工智能成果展示,向参展学生详细了解成果创新思路、应用场景、发展实效。他表示,同学们正处于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最富活力、最具创造力的人生阶段,也处在大有可为的伟大时代,奋斗正当其时,理应当仁不让地走在创新创造前列。他勉励青年学生以本次活动为新的起点,把活动周激发出的热情转化为持续探索的动力,不仅要做AI技术教育变革的见证者,更要当驾驭AI技术发展的革新者,勇攀科技高峰、敢闯创新“无人区”,为加快建设能源、安全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书写好西科人的AI时代答卷。

  党(校)办、宣传部、学工部、研工部、校团委、教务处、研究生院、人事处、科技处、保卫处、图书馆、基础教育管理中心、资产管理公司、期刊中心、信息网络中心等部门负责人,各学院(部)主要负责同志及师生代表共计400余人参加了活动。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