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生态圈育出乡村教育“领头雁”——县域乡村头雁教师专业成长生态圈建设纪实
2025-08-25 11:21:00
临沂大学
  “以前在村小教书,评职称挤破头,想做教研没方向;现在有临沂大学专家指导,还能跟着城区名师学,我的乡村数学生活化课不仅在全县推广,自己也评上了高级教师!”沂南县岸堤镇初级中学教师盛大幸的成长故事,是临沂大学与沂南县教体局协同构建乡村头雁教师专业成长生态圈的生动缩影。
  作为扎根沂蒙革命老区的省属高校,临沂大学始终以“服务乡村教育振兴”为办学使命。自2015 年起,双方瞄准乡村教师“成长孤岛化、培养碎片化、辐射微弱化”痛点,以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山东省教师教育协同创新项目为抓手,搭建校地双向赋能、生态共育体系,累计培育乡村头雁教师278 名,带动全县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提升23%,教师流失率降至 5% 以下。项目入选国家级区域实践案例,成为高校服务县域乡村教育振兴的典型样本。
  理念引领,以项目驱动锚定校地协同育师方向
  临沂大学与沂南县的协同,始于对乡村教育领军人才短缺的精准研判。2008年,学校联合沂南县教体局调研发现,县域3726名乡村教师(占总数62.8%)中,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流失率达31.4%,高端培训校本转化率不足20%,67%青年教师“想成长却无路径”。“问题根源在于将教师成长视为孤立事件,缺乏系统支撑。”临沂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曹彦杰指出。
  学校以两大项目为理念载体,确立校地融合、协同育师思路:1.卓越教师计划,锚定实践导向育师目标。依托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学校组建12人专家团队(涵盖教育学、学科教学等领域),深入沂南乡村学校蹲点,将头雁教师培养目标细化为教学引领力、教研创新力、乡土融合力。针对乡村数学教学脱离生活问题,专家团队提出数学作业乡土化改造方向,为铜井镇中心小学教师周中亮后续研发“三味数学”奠定基础。2.协同创新项目,构建生态共育框架。在山东省教师教育协同创新项目支撑下,学校指导沂南县构建“县教体局—临沂大学—乡村中小学—村居(GUSV)”四位一体框架,确立头雁引领、群雁齐飞核心理念,明确“不挖乡村好苗子、不搞悬浮式培训、评价看学生真变化”三原则,确保育师扎根乡村土壤。例如,将村居文化资源纳入培养内容,推动教师挖掘沂蒙红色故事、农耕技艺,解决理念落地无载体的问题。
  实践赋能,多维介入构建生态圈运行体系
  临沂大学以“参与者、指导者、赋能者”角色,深度介入生态圈全流程,形成“顶层设计—师资支撑—资源共建—评价完善”闭环。
  顶层设计,指导135模型构建。面对沂南县零散化培养现状,学校专家团队牵头设计135生态圈结构。(1)1个核心。细化“让每一位乡村教师身边都有头雁”为校地双导师制,每位乡村教师配备1名高校专业教师+1名县域头雁;(2)3级平台。为县域领航学院—学区青蓝工坊—校本名师工作坊提供支撑——制定首席领航员选聘标准,设计青蓝工坊坊主“带出3名县级骨干、10名校级新秀”考核指标,规范名师工作坊“1+3+N”(1名头雁+3名骨干+N名青年教师)运行流程;(3)5条赛道。将课程研发、课堂改革、课题研究、技术融合、乡土育人与高校课程对接,如技术融合嵌入《现代教育技术》内容,乡土育人关联《乡村教育研究专题》选修课。
  跟岗研修团参加学术双月例会活动
  师资支撑,专家驻校破解实践难题。学校发挥师资优势,提供精准化教研指导。1.首席领航员问诊课堂。选派15名专家担任沂南县领航学院首席领航员,每月驻校1-2天。针对孙祖镇中心小学教师刘玉瑞课堂提问太碎问题,临沂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家李同胜教授指导其采用“大问题引领+小组探究”模式,学生思考深度提升40%;2.青蓝工坊专项帮扶。组建高校专家+县域头雁指导组,重点帮扶偏远乡镇。在铜井镇青蓝工坊,临沂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团队指导坊主周中亮开展数学作业改革,形成智趣味、生活味、文化味的“三味数学”方案,已在全县32所乡村小学推广;3.名师工作坊问题诊疗。指导63所乡村学校建立问题台账,专家定期线上答疑。铜井镇初级中学提出“跨学科资源不足”后,学校协调多学科教师开发沂蒙山地貌+数学测量融合案例,助力教师戚娜开展“语文+劳动”教学。
  大学教师指导乡村学校AI应用
  头雁教师工作室到苏村中学帮扶送教
  资源共建,补齐生态短板。针对乡村教师缺资源、难创新困境,学校指导开展课程与资源双建设。1.乡土课程开发。组织多专业教师与沂南教师联合研发《沂蒙红色故事语文课例》《本草文化与科学探究》等28门课程;2.数字资源赋能。协助运营“山东省教师教育网”平台,组织师范生与乡村教师录制优质微课500余节,开展数字教学能力培训1200余人次;3.教研成果转化。沂南教师发表教研论文57篇,推动教师从“实践型”向“研究型”转变。
  评价体系完善,打通育师链路。学校指导沂南县打破唯论文、唯荣誉导向,构建多元评价体系。1.参与制定积分办法。协助出台《乡村头雁教师成长积分办法》,将师德示范(30分)、课堂改进(25分)、同伴互助(20分)、学生增分(15分)、乡土课程(10分)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对接;2.师范生协同培育。推行双导师制支教,每年选派20余名师范生赴沂南,由头雁教师与高校教师共同指导。近年,12名支教师范生入选“马云乡村师范生计划”,78名省属公费师范生回沂南任教。
  成效彰显,校地协同激活乡村教育动能
  教师之变,从要我成长到我要成长。全县乡村教师参与县级以上培训比例从2020年的38%提升至2024年的87%。截至2024年,沂南县278名头雁教师中,6人获国家级荣誉,21人成为省级名师(较2020年增长136%)。越来越多教师像周中亮一样,主动牵头做教研、带徒弟,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
  头雁教师入选齐鲁教育名家工程
  课堂之变,从教知识到育素养。在头雁教师的引领下,沂南县乡村课堂彻底告别 “照本宣科教知识” 的传统模式,转向“融乡土、重实践、育素养”的新形态。“语文+乡土研学”“数学+劳动教育”“科学+本草文化”等跨学科课程在乡村学校遍地开花,如“语文 + 乡土研学”课程中,教师带着学生走进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搜集红色素材,在田间地头观察农作物撰写散文,学生作文不再是“空话套话”,而是充满乡土温度与真情实感,越来越多乡村孩子在课堂上找到学习的乐趣,也加深了对家乡的认同与热爱。
  人才之变,从离得开到回得来。近三年,沂南籍师范类毕业生回乡任教比例从21%提升至54%,其中78人为省属公费师范生。省属公费师范生李忠锟放弃城市工作,回到家乡蒲汪镇大王庄初级中学教数学:“以前觉得走出大山是梦想,现在看到乡村教育的变化,回来教书同样能实现价值。”
  临沂大学与沂南县的协同,是校地双向赋能的典范。学校提供“理论+资源+方法”支撑,沂南提供实践场景反哺高校改革。未来,双方将推进生态圈2.0建设,开发AI伴学系统、共建20个乡土课程实践基地,让更多乡村头雁教师在生态共育中成长,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持久动能。(通讯员:曹彦杰  杜雯雯  尹雪 刘梅)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854845608 2025-08-25 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