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青岛大学:创新求变,构筑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新平台
2025-08-28 11:03:00
青岛大学
  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践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中外人文交流的指导方针,青岛大学坚持“开放、包容、互鉴、共享”的理念,致力于构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平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人才,推动全球范围内文化的互鉴与共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
  一、深化内涵,拓展文明交流互鉴新氛围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日益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深化国际合作的关键力量。为搭建中外师生相互学习、共同提升的互动平台,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沟通,青岛大学于2023年正式成立了“文明互鉴学堂”文化交流活动中心。自成立之日起,文明互鉴学堂秉承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精心策划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致力于打造一个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文化交流平台。学堂注重活动的自发性策划与组织,鼓励中外学生共同参与,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教师及留学生,围绕各自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主题进行深入讲解和交流。在形式上,学堂致力于将文化交流活动与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了以讲座、研讨会、文化体验等多种形式的丰富文化交流体系。迄今为止,文明互鉴学堂已成功举办了近二十场文化讲座活动,如“读懂中国美——纺织非遗文化”、“千年印加,魅力秘鲁”、“丝路交辉,伊朗风华”、“解读泰国节日文化”、“跨越海洋、千岛印尼”、“汉语教学沙龙”等。这些活动不仅涵盖了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还包括了对特定国家或地区文化的深入探讨,为中外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立体了解不同文化的平台。此外,“文明互鉴学堂”活动着重凸显实践性和体验性的重要性。通过精心策划和组织诸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国际节日文化体验节等一系列文化体验活动,中外学子得以亲身参与并深刻体验到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此举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外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而且显著提升了他们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感和尊重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中外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平等性,深刻认识到每个民族都拥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并在国际社会中相互依存、共同进步。
  二、细致服务,营造文明交流互鉴新实验
  文化交流不仅涉及知识的传播,更关乎心灵的相互理解。文明互鉴学堂始终秉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确保每位活动参与者均能在一个舒适和友好的氛围中自由地交流思想,分享各自文化的精髓。从文化讲座及活动的策划与执行,到场地的精心布置和资料的详尽准备,每一个环节都受到关注,以确保活动的每一部分均能让参与者感受到尊重与关怀。为使活动参与者能深入体验多元文化,学堂将依据活动主题及主讲人之需求,精心设计相应的文化布景,使在场的每位参与者仿佛置身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除了传统的讲座形式,学堂亦鼓励参与者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使每位参与者均能深入参与文化交流。学堂秉持开放、包容之理念,致力于营造一个全新的文化交流环境。学校坚持鼓励创新思维、支持文化实验,使每一种文化都能在此找到展示的平台,使每一种思想都能在此获得倾听的机会。以开放之心态,欢迎世界各地的文化使者。在共同利益观的引领下,共同探讨文明的多样性与共通性。
  三、把握需求,提升文明交流互鉴新成效
  文化交流的成效建立在对需求的精确理解之上。学校坚持将文化交流的成效视为评价活动价值的关键指标。通过搜集反馈信息和评估活动效果,学堂不断调整和优化活动方案,以确保每次文化交流均能实现预期目标,使每位参与者都能在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和成长。学校不仅重视文化交流的广泛性,更注重其深度,深信只有深入探究文化内涵,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本校鼓励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深入对话,以实际行动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四、展望未来,构建文明交流互鉴新格局
  在全球化浪潮的洗礼下,文化的交流应当超越地域、语言、宗教的界限,成为全人类共同参与的伟大事业。文化交流,不仅是全球治理体系革新的重要催化剂,更是推动人类社会持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学校深刻认识到,文化交流的真正活力源于各国各民族的携手合作、互利共赢。因此,我们积极拓展与世界各地高校、文化机构、国际组织的合作关系,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新平台,共同探索文化交流的新路径,共同培育文化交流的新成果,共同创造文化交流的新价值。
  在青岛大学文明互鉴学堂,学校不仅致力于学习和研究不同文化,通过文明的交流与互鉴,积极推进中外文化的深度融合与共同繁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使文化交流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共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观的完善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