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推普力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济南高新区伯乐实验学校第28届推普周活动精彩纷呈
9月15日至21日,济南高新区伯乐实验学校紧紧围绕“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成功举办了第28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系列活动。学校依据省、市及高新区推普周活动实施方案,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通过诵读、书写等多元语言实践形式,全面增强师生语言规范意识,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文化传承中的基础作用。
活动期间,学校通过校园电子屏幕滚动播放推普宣传标语,积极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校园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推普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各班级组织开展主题班会,举办推普周手抄报评比。同学们围绕“什么是普通话”“为什么要推广普通话”“如何写规范汉字”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与知识普及,不仅提升了语言运用能力,也增强了公共服务意识。
学校还组织了“写规范字”书写比赛、“易错字注音”比赛等实践性活动。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示范朗读,及时纠正学生发音;同学们在书写过程中认真专注,在一笔一画间感受汉字之美、传承文化之根。活动融入诸多体现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经典语句,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汉字文化的热爱。
此外,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向全体师生发出推普倡议,明确推普周的意义与目标,号召大家从自身做起,树立“讲好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的意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共同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人文素养提升。


经典诵读环节成为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学生们在家长协助下录制了诗词朗诵视频,以多种形式演绎中华经典诗词。例如《满江红》《沁园春·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作品,通过孩子们真挚动人的朗诵,传递出中华语言文化的韵律美与意境美。
伯乐实验学校将以本届推普周为契机,持续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与提升,引导广大师生自觉做普通话的推广者、规范字的实践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校园力量。
知识普及
01什么是普通话
普通话的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言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个定义实质上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普通话的标准。
02为什么要推广普通话
随着祖国日益强大,中国各个地区之间的交流比古时更加频繁,中外交流也成了寻常事,汉语作为中国文明象征之一走上了国际舞台。所以学好普通话,讲好普通话不仅是为了攻克交流障碍,更是每一位中国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每一位中国公民的骄傲。
03普通话与方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推广普通话并不是不让说方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语言政策。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在会说方言的基础上,还要会说民族共同语。推广普通话总的要求是在正式的场合和公众交际的场合讲普通话,但并不是排除在非正式场合讲方言。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是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的,并不是一刀切,也不是所有场合一律不让说方言。
04如何讲好普通话?
第一步:感受
普通话不是生而知之的。感受普通话的途径很多,如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观赏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演出等。
第二步:模仿
学习普通话不能闭门造车。可以模仿正规普通话教材录音,也可以模仿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播音员发音,还可以模仿优秀的话剧、电影、电视剧、相声、小品、评书、歌唱等。
第三步:实践
学普通话不能纸上谈兵。学习普通话重在实践,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学以致用、用有所成”。一是用标准音熟读、背会一些名篇佳作;二是积极参加朗读朗诵、演讲辩论、讲故事、说快板、说相声、歌唱、话剧、播音、主持等语言艺术训练及活动,以此学用结合,激发兴趣,精益求精;三是尽量日常应用普通话,语言学而不用是断然学不好的,最好时时用,处处用,时时留心,处处留意。
第四步:习惯
学普通话不能一曝十寒。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培养琢磨普通话发声的爱好,是提升普通话水平的捷径。要在尽可能多的场合操普通话,用普通话思考问题,还要利用好新版《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敢于大胆质疑别人(包括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发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