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山海连心践担当,青春聚力助振兴——上海海事大学语粤黔行实践队多维度助力三都乡村振兴
2025-07-31 20:49:00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2025年7月5号至7月20日,上海海事大学“语粤黔行”实践队远赴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开展为期15天的实践活动。作为新时代海大学子,队员们以专业为基、以担当为桨,聚焦“电商直播助农、赈灾救灾服务、航运知识宣讲科普、非遗文化传承”四维,将课堂所学融入乡土实践,在三都县书写海事青年的责任篇章。

直播助农,葡萄甜人心

——数字赋能特色产业,青春智慧拓宽销路

2016年获批“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三都水晶葡萄,使其产地三都县被誉为“中国水晶葡萄之乡”。但因洪灾影响,销路受阻。2025年7月13日至18日,语粤黔行实践队深入普安镇,开展为期六天的公益助农直播。团队创新采用“直播带货+文化赋能”模式,将葡萄从田间地头推向全国市场。  

前期,实践队在指导老师徐璞玉的带领下,与三都县团委、文旅局开展座谈学习活动。座谈会上,县团委书记曾俊杰向上海海事大学语粤黔行实践队的到来表示欢迎与感谢。徐璞玉老师回应道:“实践队将聚焦葡萄产业发展,以青春主播助力葡萄网销;聚焦文旅融合发展,让马尾绣绣出时代新意;聚焦航运文化宣讲,向学生展现海事风采。”实践队员陈恩依、陈辰、熊诗颖、娄凤桃提出“文创盲盒+马尾绣非遗”、“赋予“水晶葡萄”产品以美好寓意等宣传模式”等创新方案,获得文旅局储鸿燕馆长的高度肯定。

此外,实践队队员结合各自专业特长,铺开立体宣传矩阵。来自外国语学院的队员精心策划双语预热短视频,穿插双语推介解说,多平台宣传引流。队员们在实地考察后拟定“分拣中心固定场景+葡萄基地移动场景”的直播方案,让观众直观感受优良品质。

直播开启,“小主播” 们带着青春热忱,成为水晶葡萄的 “代言人”。来自商船学院的队员将航运元素融入直播,介绍葡萄运输的“海上冷链”案例,以航运文化增强直播趣味。面对屏幕彼端的疑问,来自物流工程学院和交通运输学院的队员结合专业知识,向观众讲解物流冷链流程,从 “葡萄储存周期” 到 “运输保鲜秘诀”。直播展示葡萄分拣中心的自动化分拣设备,体现物流效率,增强观众对新鲜“不掉线”的信任。来自法学院的队员则担任直播“小法官”,保障直播环节合规性,直播解答售后服务和消费者权益等法律问题,7 天无理由退货确保观众“上保险”的安心。

队伍共开展6场助农直播专场活动,水晶葡萄最终销量从日均421单跃升至累计1196单,整体增长近3倍,帮助受灾农户挽回经济损失,拓展水晶葡萄线上销路。直播结束后,来自2023级法学院海商法专业的“小主播”陈雅源谈到:“这次直播活动是我第一次体验在镜头前向大家介绍水晶葡萄,在感到兴奋和新奇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当地水晶葡萄售卖的不易。从新鲜的枝头到顾客的口中需要层层筛选、精细打包、长途运输等过程,而我们做的仅仅只是其中最初步的宣传环节,后续环节还需要农户、物流公司、当地政府的多方配合和支持。一颗颗小小的水晶葡萄蕴含着产业发展的大智慧。”

直播活动的成功,离不开镜头前的“小主播”们的生动宣传,更离不开镜头外“小助理”们的大力支持。实践队队员许剑锋、孙洪鑫、丁文静、陈娴、张雨欣等精准调控设备、严格把控流程、高效统筹场务,以专业细致的后勤保障为直播保驾护航。团队成员齐心协力,共同奏响这场直播助农的青春协奏曲。

正如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实践队队员切实锻炼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助农能力,彰显出当代青年用专业所长助力“数字兴农”的创新智慧与能力担当。

山海同心,大爱送温暖

——沪黔联动救灾助学,青春汗水筑起坚固堤坝

2025年6月末,三都县遭遇特大洪涝灾害,原计划于7月5日前往三都开展实践的海事学子迅速响应。在学校与学院支持下,联动申港社区和中国银行临港片区分行共同募集25箱“爱心包裹”,涵盖衣物、图书、日用品等物资驰援受灾地区。普安镇政府负责人崔月梅老师动情说道:“这份来自上海的深情厚谊,不仅为受灾群众送来实实在在的帮助,更传递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精神。”

此外,队员们在抵达后便投身救灾一线,协助当地搬运物资、清理道路,用双手为灾区群众筑起温暖防线。来自外国语学院2023级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践队队长陈恩依分享道:“大家齐心协力,默契配合,一包包爱心物资从运输车上被稳稳传递,整齐码放在仓库指定区域。汗水浸透了衣衫,但为灾区出一份力的信念却是更亮丽的底色。

语粤黔行实践队以青春之力架起沪黔协作的桥梁,为乡村振兴写下温暖注脚。

航运筑梦,知识燃希望

——科普进校园,点燃水乡学子蓝色梦想

蔚蓝深梦,向海图强。作为海事大学的学子,实践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山区孩子打开一扇通往航海的窗口。

实践队于2025年7月7日晚在三都县第二中学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航运主题讲座。通过船舶模型展示、航海模拟器体验和术语互动游戏,为山区学子打开蔚蓝视野,活动吸引了百余名学生踊跃参与。来自2024级物流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的阮富民同学分享道:“参与宣讲的同学们都非常热情,小老师们的讲述十分精彩,着重讲解船舶类型和航标作用,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了航运知识的魅力。”

此外,团队还在都柳江畔开展摆摊活动,以趣味竞赛和船模拼装普及航运文化,发放知识彩页500余份,让“黄金水道”的历史与未来深入民心。同时,实践队员们结合当地航运发展历史,涵盖都柳江的航运历史以及航标的分类和功能由丁文静和熊诗颖同学负责摄影和剪辑工作,自主拍摄《从都柳江到深蓝》航运主题宣传片,沉浸式展现三都民风与航运特色。

这一系列活动不仅点燃了山区学子的蓝色梦想,更彰显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教育内涵,为内陆地区乡村振兴插上“航海力量”的翅膀。

非遗焕新,文化传薪

—探秘马尾绣与蜡染,创新传承工匠精神

千年技艺,代代守护;一方文化,生生不息。作为全国唯一水族自治县,三都县是水族文化的核心发源地,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

 7月10日至11日,实践队在徐璞玉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水族马尾绣工坊和苗族蜡染工作室,与省级非遗传承人韦应丽阿婆和罗小琼女士面对面交流。队员们亲手体验“刺绣活化石”马尾绣的精妙工艺,感受蜡染蓝白艺术的独特魅力。来自2023级法学院海商法专业的吴镜、娄凤桃同学担任小记者,与韦阿婆共同开展非遗体验采访活动。韦阿婆一边指导同学们如何绣制马尾绣作品,一边分享马尾绣的发源历史与制作工艺。队员们不仅学习了传统技艺,还聚焦“非遗+创新”的活化路径,提出水族非遗文物融合现代音乐元素等建议,助力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接轨。韦阿婆感慨道:“年轻人的创意让老手艺焕发了新生命。”  

这一实践正是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践行,展现了青年学子在文化振兴中的使命与担当。

从助农直播到救灾助学,从航运科普非遗传承,上海海事大学语粤黔行实践队十天的社会实践得到当地政府与群众的高度认可。

潮涌山海情,扬帆再启航。未来,语粤黔行实践队将继续锚定“忠信笃敬”的信念坐标,踏乘航运文化知识的船桨、耕耘非遗文化传承的沃土、探索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让所学知识在服务社会发展与航运强国建设的海域中行驶向更远方!

图1 语粤黔行实践队直播试播准备工作 孙洪鑫 摄

图2 语粤黔行实践队直播现场 陈娴 摄

图3 语粤黔行实践队直播现场 张雨欣 摄

图4 上海海事大学联合申港社区开展帮困助学爱心援助活动 外国语学院 摄

图5 实践队赴救援中转站搬运物资、清理现场 陈恩依 摄

图6 普安镇物资交接仪式现场 丁文静 摄

图7 语粤黔行实践队开展航运知识进校园活动 方思颖 摄

图8 语粤黔行实践队开展航运知识进校园活动 陈雅源 摄

图9 语粤黔行实践队《从都柳江到深蓝》航运宣传片拍摄 陈雅源 摄

图10 语粤黔行实践队与马尾绣传承人合影 陈辰 摄

图11 语粤黔行实践队学习蜡染制作 张雨欣 摄

图12 语粤黔行实践队参观蓝缬迹蜡染工作室集体合影 许剑锋 摄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7-21 15:24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7-16 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