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上海电力大学“沪城新视”实践队踏上沪浙两地的研学征程,开启一场解码能源系统的深度探索。从城市规划中的能源布局,到百年电厂的转型实践;从海上风电的绿色脉动,到智能电网的安全屏障,队员们在行走中勾勒出能源革命与城市发展的共生图景,为青年参与城市能源建设积蓄认知与力量。
故事的序章,始于上海市城市规划馆的立体沙盘前。低碳转型与安全保障,早已嵌入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次日探访的闸北电厂,则铺开一幅能源迭代的历史长卷。1911年建厂时的汽轮机与如今的燃气发电改造设备隔厅相望,泛黄的日志里“煤耗记录”与现代“碳排放监测数据”形成跨越百年的对话。大家在斑驳的厂房与现代化的改造设施间,深切感受到能源人薪火相传的坚守与革新精神。
7月6日,实践队将目光投向绿色能源前沿,深入国家电投集团上海能源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奉贤海湾海上风电场。在海风与机组轰鸣的交响中,场长通过专题纪录片详解了32台风机从海底基础施工到并网发电的全过程。集控中心的电子屏上,风速、功率、设备温度等数据实时跳动,技术人员演示的智能调度系统让队员们惊叹于 “数字赋能” 的力量。这场“绿色发电”与“安全运维”的深度融合,让队员们看见新能源时代“双目标”协同的实践样本。
次日,实践队走进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松江供电公司,聚焦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 “最后一公里”,开城市电网的“韧性密码”。专题座谈会上,校企双方就新能源消纳、需求响应等前沿问题深入交流,松江电力负责人周江昕结合一线经验剖析的技术痛点,为队员们打开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窗口。随后的部门研学中,调控中心 140 万用户的用电保障体系、运检部的声纹识别故障诊断技术、安全监管中心的 “电网 CT” 预警系统、总师室的智慧配电网规划蓝图、营销部的碳排放追踪服务,从技术硬核到服务温度,全方位展现了现代电网的运营生态,让 “电力不仅是技术工程,更是民生工程” 的认知深植队员心中。
嘉兴之行,在红色基因中读懂能源使命。电力博物馆里,从煤油灯到智能电表的展品链,映照着“电力安全”从“保基本”到“高品质”的升级;南湖红船旁,“敢为人先”的精神诠释着“安全”二字的民生重量。当500千伏翔云变电站的特高压设备发出平稳嗡鸣,队员们深刻知晓:从红船时代的微弱灯火到如今的智能电网,“绿色”与“安全”始终是电力事业的双轮驱动。
实践队来到国网绍兴供电公司,探寻智慧电网的“绍兴样本”。绍兴电力光明馆中,周恩来总理 “前途光明” 的寄语与百年电力发展史交相辉映;供电服务指挥中心的“数智调度”系统,用 “少停电、快复电” 的实践诠释着科技为民的初心;电工鲁师傅志愿服务中心的暖心故事,让队员们读懂了电力服务“最后一米”的温度;调度大厅里,AI 技术在负荷预测、故障预警中的深度应用,更展现了人工智能与电网运营的深度融合。座谈会上,自主研发的30度角差快速合环装置、99.984% 的供电可靠性数据,都是绿电安全的生动注脚。
收官于松江G60科创走廊规划展示馆,队员们看见未来的更多可能。新能源汽车与电网的能量互动、氢能储能的突破成果、人工智能在电网安全预警中的深度应用……这些创新集群的硬核成果,印证着“绿色技术创新”与“安全体系升级”的同频共振。而“党建链串联产业链”的模式,更揭示出:构建韧性低碳城市,需要跨领域协同的强大合力。
这场跨越沪浙的实践,让“沪城新视”的队员们深刻领悟:绿色低碳是城市发展的必答题,韧性安全是不可逾越的底线,二者共同构筑着现代城市的能源根基。“我们不仅是见证者,更要成为技术突破的攻坚者、系统协同的推动者。”这亦是电力青年一代对城市能源未来的郑重承诺——以专业所长,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能源事业,让绿色更可持续,让安全更有保障,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征程中书写青春答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