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至7日,第三届全球心理健康学术会议在上海立达学院盛大举行。作为全球主会场的重要延续,中国分会场以“融汇东西 贯通心域”为精神主线,大会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日本的顶尖专家学者,韩国首尔、英国伦敦、美国加州分会场也同样聚焦全球心理学界的目光。会上,联合国携手学界发布了全球首个青年心理健康支持计划,构建全球青年心理健康生态体系。
恰逢美国索菲亚大学建校50周年,本次会议汇聚了全球顶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心理健康领域的前沿问题,推动心理学的融合创新与实证实践。此次会议呼应首届“感悟心之信仰,点亮智慧人生”的初心召唤,承接第二届“心本浩然:心理学的全观视野与整合实践”的宏大追求,致力于搭建一个真正国际化、高端化的对话平台,回应全球心理学 “文化多元”转型的迫切需求,共同探索21世纪培养促进心理健康、推动社会福祉的创新方法,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链条贯通。
全球专家聚沪开启跨文化心域对话
上海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姜海山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心理健康是人类共同福祉,中国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上海作为本次会议主要举办地,是中外专家交流核心枢纽。本次会议的举办是深化合作的实践,更是学术层面凝聚全球智慧的举措,需跨学科、跨文化交融。协会将发挥桥梁作用,促进中外深度融合,期待注入更多温暖的力量,为“健康中国”及全球健康治理贡献力量。
“从最初的中美学者小聚,到国内专家的汇聚发力,再到现在有全球青年心理支持网络的专业力量加入,咱们的大会就像长出了新的翅膀,既有扎根中美学术土壤的扎实根基,又有了飞向全球的广阔视野。”全球心理健康学术会议组委会秘书长刘地文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对于推动全球心理健康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感谢每一位为这份事业添砖加瓦的同仁,期待与大家一起携手,奔赴“心”领域的星辰大海。
美国索菲亚大学校长Carol Humphreys博士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心理健康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唯有连接起全球心理健康社区,才能凝聚更强大的力量。跨文化交流是破解心理健康难题的关键,不同文化的智慧碰撞能带来新启示。让我们携手跨越地域与文化界限,共享经验、共寻方案,共同应对全球心理健康挑战,为构建更健康的世界而努力。
上海立达学院副董事长、常务副校长蔡中奇表示,能够承办如此高规格、高水平的国际学术盛会,深感荣幸与自豪。上海立达学院校名蕴含“立己达人”的中华传统智慧,让学校与美国索菲亚大学实现跨越太平洋的思想握手,是东方智慧与西方学术的一次深度对话与融合。今后学校将深化国际合作,将前沿成果融入教学,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为守护青年心理健康贡献力量。
本届全球心理健康学术会议中方学术主席孙时进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当前全球心理健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既有传统问题的延续,也有新兴因素的冲击。学术研究作为推动心理健康事业发展的核心动力,需要突破学科壁垒,实现跨领域融合。他期望,通过深入探讨“构建融贯身心、尊重多元文化背景的心理健康新范式”真正惠及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联合国助力大会发布全球青年心理健康支持计划
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处副代表Ira Ovesen、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办公室主任Adnan Sarwat深度参与会议核心环节,倡议全球支持体系需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建立标准化与本土化兼容的协作机制,让先进理念与实践经验实现跨国流动。
作为第三届全球心理健康学术会议的核心亮点,多位联合国高级官员与全球顶尖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共同助力大会发布全球首个“心灵绿洲——全球青年心理健康生态系统支持计划”。该计划以跨领域协作与全球化视野为核心,致力于搭建覆盖全球的青年心理健康支持网络,标志着全球青年心理健康治理迈入系统性、协同化新阶段。
联合国总部青年办公室青年心理健康与福祉旗舰项目负责人Maria Martha Barrenech在大会上发表演讲,以“构建青年心理健康与福祉的生态系统”为主题,系统阐释了联合国在青年心理健康领域的战略框架与实践路径,表达了如何通过政策引导、资源链接、能力建设等方式,让心理健康服务更精准地触达青年群体。
此次“心灵绿洲——全球青年心理健康生态系统支持计划”的发布,不仅是联合国与全球学界、业界深度协作的里程碑,更将全球青年心理健康议题推向国际治理的前沿舞台。通过整合联合国的全球网络资源、索菲亚大学等机构的学术研究优势,以及各国在心理健康服务中的实践经验,将为全球青年心理健康事业提供从理论框架到落地路径的全方位支持,助力构建更具包容性、协同性的全球心理健康治理新格局。
多维议题碰撞心理健康前沿智慧
会议期间,主旨演讲、圆桌论坛、并行工作坊等多元形式同步开展,聚焦APA《2025十大心理学趋势》,围绕“意识整合”“干预系统优化”“教育革新”等核心议题,展开高水平学术研讨与实践交流。
多位中外顶尖学者带来主旨分享,为心理健康领域发展提供新思路。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核心教授Harris Friedman以“超个人心理学自我扩展与表达”为题,深入探讨了超个人心理学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与应用,融合东西方自我建构理论,探讨从病理治疗型范式向潜能发展型范式的转型路径。
武汉大学哲学院教授钟年围绕“文化的承诺——自我与群体的整合”,从哲学的视角展示了文化在个体与群体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文化不仅是个人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群体凝聚力的核心来源,解析文化在心理健康中的深层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许燕聚焦 “AI时代的心理健康新特质与人格塑造”,从AI赋能这一独特视角出发,深入阐述了数字化工具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前景,分析人工智能对人格发展与心理服务的变革作用。
美国索菲亚大学双语超个人心理学博士中方项目主席朱彩方教授带来题为“整合健康的个人叙事:体验与细思”的演讲,从心理学与叙事治疗视角,阐释了个人叙事对心理健康的整合与疗愈作用,指出通过梳理和重构生命故事,可促进自我认同与心理韧性提升。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韩布新则以“全人的割裂与整合——重塑健康观”为主题,为听众带来了丰富的启发和实用的建议,倡导身心整合的健康理念。
台北教育大学心理咨商系荣休教授赖念华分享“‘系统’的重构:文化心理剧中的生态化干预与转化”,深入探讨了文化心理剧在心理健康领域的独特作用,展示创新干预模式的实践价值。
全球心理健康学术会议主席、美国索菲亚大学核心教授Dorote Lucci带来“唤醒内心财富:好奇心,心流和全球成功的超个人领导”演讲,基于最新的意识学研究结果,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人类潜能的开发与应用,阐述超个人理念在领导力培养中的应用。
美国索菲亚大学咨询心理学硕士项目首席教授Adam Neal以“超个人教育者与照护者:代际交融中的生命传承”为题,为与会者揭示了教育者与照护者在代际互动中的关键角色,使年长者的经验与年轻一代的创新思维相辅相成。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荣休教授郑日昌聚焦“青少年的心灵图景:后现代中式整合心理疏导路径”,凭借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深入探究了怎样运用后现代中式整合心理疏导方法,助力青少年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以及内心的困惑,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提供本土化方案。
两场核心圆桌论坛聚焦关键议题,推动多元观点碰撞。以“更整合的发展,更整合的方法”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中,由本届大会学术主席孙时进教授、美国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博士中方项目主席朱彩方教授、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核心教授Harris Friedman、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韩布新、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的许燕教授,以及联合国青年办公室Adnan Sarwat、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副代表Ira Ovesen等8位专家、教授参与深度探讨,围绕跨学科整合、跨文化协作等话题展开讨论,明确心理健康服务从单一干预向系统生态转型的核心方向。。
“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福祉的代际协同方案”圆桌会由Ellen Touchstone主持,Maria Martha Barreneche等联合国官员与Carol Humphreys、陈虹、赖念华、石思宇、Wendy Wang等专家学者齐聚,结合全球实践与中国经验,探讨如何通过代际协同的方式,将传统智慧与现代心理学方法有机结合,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更为多元和深层次的支持,提出跨代际协同支持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具体策略,为后续方案落地提供重要参考。此外,孙时进、郑日昌、杨凤池及索菲亚大学教授团队、学生代表还通过闭门圆桌会,深入探讨心理健康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形成多项内部共识。
数十场并行工作坊覆盖心理咨询技术、艺术疗愈、特殊群体支持等领域,兼具专业性与实操性。首都医科大学教授杨凤池开展“分析体验式心理咨询技术”工作坊,通过案例演示与互动练习,提升参会者的咨询实操能力;赖念华教授的“具身化的系统对话:文化心理剧工作坊”,引导参与者通过心理剧形式探索系统干预方法;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教授朱建军与国际荣格分析师曹昱联合带来“沙屉:世界里的我”工作坊,解析沙屉疗法在自我探索中的应用;日本帝京科学大学教授吕晓彤聚焦“如何支持自闭症谱系人群的自我心理调节”,分享特殊群体心理支持的实践经验。
“AI 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冥想练习与我们的自处”“原生艺术疗愈”“朋辈心理辅导实证研究”等工作坊,分别由蒋春雷、郭海平及朋辈心理辅导专家团等主持,从技术应用、艺术疗愈、教育实践等维度,传递前沿实践方法,助力参会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会议期间还开设《传习录》当代实践分享、音乐情绪唤起体验等特色活动,为参会者提供多元心理体验。
跨时空对话引发超个人心理学领域共鸣
本次大会特别策划的“对话肯・威尔伯”环节,成为整场盛会中令人瞩目的焦点。作为超个人心理学先驱、享誉全球的心理学家与哲学家,肯・威尔伯此前少有参与过此类跨时空对话活动,这一次的亮相,瞬间点燃了现场的热烈氛围,让所有与会者都倍感珍惜这难得的机会。
肯・威尔伯在视频中分享的关于超个人心理学的独到观点,在与会人员心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与思考。孙时进教授与Dorote Lucci主席根据对话内容围绕超个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展开深度探讨,为与会者带来前沿思想碰撞,进一步明晰跨文化心理健康研究的核心方向。
与会人员难掩激动之情,纷纷表示这是一次令人受益匪浅的经历。肯・威尔伯参与这样的活动,本身就极具开创性,而他与孙时进教授、Dorote Lucci主席的思想碰撞,不仅让大家对超个人心理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更让与会者们进一步明晰了跨文化心理健康研究的核心方向,为未来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引。
凝聚共识开启全球心理健康新征程
9月7日下午,第三届全球心理健康学术会议中国分会场闭幕式举行。多项重要成果发布,为全球心理健康领域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为本次会议画上圆满句号。
为丰富参会体验,本次会议在上海立达学院校园内设置多个特色打卡地,“向自己的内心告白”“在白鹭湖边邂逅心理学家”“心田墨语彩绘”“原生艺术与超个人心理学” 等站点,将超个人心理学元素与校园景观结合,让参会者在学术交流之余,沉浸式感受心理健康的多元魅力。同期开放的超个人心理学产学研市集,汇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空悠悠书局、心理经纬度、蒲公英等单位,展示心理健康领域的产学研成果,推动学术与产业深度融合。
此次会议不仅凝聚了全球心理健康领域的共识与力量,更推动了跨文化、跨学科的深度协作,为全球心理健康事业发展开启新征程。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心理健康领域将持续突破创新,为人类心理健康与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