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数字化终身学习”国际会议在上海开放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在“终身学习资历框架与学习成果认证”的主题研讨环节,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机构及中国、南非、巴西等国的专家学者,围绕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学习成果认证(RVA)的挑战、经验与未来方向展开深度对话,为构建更高效、包容的终身学习认证体系建言献策。
本次研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UIL)顾问凯蒂・琼斯主持,分为经验分享、区域视角解读、未来展望及互动讨论四个环节。与会人员聚焦RVA在数字化转型中的核心命题展开讨论,包括如何平衡学习灵活性与质量保障,如何通过技术赋能实现多元学习成果的可信认证,以及如何构建跨领域、跨区域的协同机制等。

多国实践经验
构建RVA体系的核心支柱
韩国国家终身教育振兴院公共关系与国际事务办公室项目专家朴敏善分享了该国的探索经验。朴敏善认为,在数字化时代,学习成果认证(RVA)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认可灵活多元学习形式的同时,维持认证的严谨性与公信力。在过去二十年,韩国已经形成了覆盖正式与非正式学习的、比较全面的国家认证体系。其于1998年建立的学分银行系统,已服务超200余万名学习者,140万人通过该系统获得学位。在这样的路线图中,韩国已经打造了三大基础支柱:政策作为基座、数字化的效力、多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伙伴关系,从而构建了一个RVA资历认证的生态系统。
华东师范大学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黄健聚焦中国实践的进展与挑战进行分享。黄健说,中国的实践主要基于两个系统予以推进:一是以开放大学、学分银行作为载体来推进,二是由人社部门来推动与职业能力发展有关的体系。目前,上海开放大学打造的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已有账户超过550万,已存储超1亿条学习数据,覆盖从青少年到老年人的全人群。
在中国的探索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战,主要体现在教育系统与人社系统的认证体系尚未完全打通。同时,新技术的应用和平台升级换代需要大量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强资金保障。
广东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文清则分享了地方层面的创新实践。广东开放大学是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管理和运行机构,该校主导构建了“以资历框架为基础、学分银行为平台、学习成果认证为重点”的三位一体终身学习制度,推动了多项相关标准的制定与发布,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取得这些成果的关键是建立政府主导的运行机制,发挥行业、企业主力军的作用,构建数智赋能的学分银行平台。”刘文清说。他还以“劳模工匠班”为例,说明该体系如何实现职业经验与学术学分的有效衔接。
区域视角
数字化转型中的公平与包容命题
南非资格认证局数据管理与分析部门高级经理奥莫托拉・阿金多拉尼通过视频分享了非洲地区的实践情况。阿金多拉尼介绍说,在南非,正规教育与培训的体系发展是非常迅猛的,数字技术现在正在重塑着知识传授的方式,政策框架将学习成果认证(RVA)作为社会公平的推动器。同时,相关工作还面临若干挑战,首要是教育资源的公平获取问题,包括教学网络、计算机设备等等。此外,线上认证的真实性与安全性也面临信任挑战。阿金多拉尼表示,RVA的推进需坚持“协同合作、人类监督、数据支撑”三大原则,确保技术应用不偏离公平与包容的核心目标。
巴西社会教育服务局成人教育专家埃迪莱内・罗德里格斯・维埃拉・阿吉亚尔则提出“以人为本的数字生态”理念。阿吉亚尔介绍说,巴西构建了一个以人为本的数字生态系统,通过开发“技能X光”自然语言处理工具、自适应同理心平台等,实现对非正式学习成果的精准识别——解读每一种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智慧,识别情绪的传递信号;通过离线移动应用、语音录制功能等包容性工具,保障弱势群体的学习认证权益。
同时,阿吉亚尔提醒说,数字化的学习成果认证(RVA)最大的风险是能力盲区,这些系统可能只能识别其程序预设的内容,从而忽略了人类能力的丰富性。“数字革命不是来填补空白,而是为了发现价值。作为助推器,它应该让每一个人心中本就存在的,但很少绽放的光芒,得以燎原。”阿吉亚尔说。

未来展望
从“守门人”到终身学习“赋能者”
在未来展望环节,墨西哥经济教学与研究中心公共管理系教授塞尔吉奥·卡德纳斯指出,数字化转型将推动学习成果认证(RVA)从传统的资格认证“守门人”向终身学习“赋能者”转变,希望有更好的政策来推动高质量学习。
刘文清提出,未来需构建基于资历框架的统一认证标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实现“一人一画像”“一人一地图”的个性化认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的资历互通与学分互认,减少重复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黄健认为,要推动学习成果认证(RVA)工作继续往前发展,首先要在基本价值观方面达成共识。重塑公平、包容、透明、可及、安全、可持续的价值观是RVA发展的核心前提。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这是推动这项工作的根本。其次,国家层面需加快统筹资历框架标准,避免各地区标准的混乱。再次,要鼓励基层创新探索,如与华为、阿里巴巴等企业和高校合作开发数字认证、数字徽章等,从而形成“国家统筹+地方创新”的发展格局。
朴敏善则聚焦国际协同,建议推动建立可互操作的数字化认证系统,实现跨国学习成果的无缝对接。“我们目前的认证系统是基于纸质的,接下来我们要建立的系统包括纸质证书的验证,必须是机器可阅读、可认证的,所以在设计上就必须要做出一些调整。”“还必须强调国际之间的合作,这样国家框架之间就有望实现互通。”
据介绍,本次研讨是2025“数字化终身学习”国际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国分享学习成果认证(RVA)实践经验、深化国际合作搭建了关键平台。与会专家达成这样的共识:数字化转型为终身学习认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唯有坚持以人为本、协同创新,才能构建起真正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认证体系,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记者 刘时玉
来源 上海教育新闻网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