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科普课,可以传递多少知识?一场社团活动,可以触动多少心灵?近日,在首个“全国科普月”之际,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生命对话”。建筑环境社的师生们将目光从建筑图纸聚焦到室内空气,更从甲醛的危害一路追溯,最终抵达了一个关于爱、勇气与生命希望的真实故事。
本次题为“看不见的‘杀手’与生命的希望”的科普活动,由社团指导老师董波、祁欣怡、张瑞共同主讲。他们巧妙地将冰冷的科学知识与一个温暖的生命故事融为一体,为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知识与情感双重震撼的生命健康教育。
科学“B超”:揭开室内环境污染的“隐形外衣”
“我们每天超过80%的时间在室内度过,但我们真的了解我们呼吸的空气吗?”活动伊始,社团指导老师董波以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迅速将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本次科普的核心——室内环境污染。
活动现场,指导老师祁欣怡借助专业检测仪器和详实的数据图表,系统讲解了甲醛、苯、TVOC等常见室内污染物的来源、特性及其对人体的危害。“许多新装修的教室、宿舍、家庭,看似窗明几净,实则可能隐藏着健康的‘隐形杀手’。”祁老师详细剖析了不合格的装修板材、家具、油漆涂料等如何持续释放有害气体,并重点强调了甲醛等污染物对人体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的长期危害,特别是其与儿童白血病等重大疾病的潜在关联。
原本抽象的化学名词和复杂的健康机理,在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下变得清晰易懂。同学们聚精会神,不时记录要点,现场互动环节更是气氛热烈。“老师,通风是除甲醛最有效的方法吗?”“绿萝、炭包真的管用吗?”面对同学们的踊跃提问,指导老师张瑞一一给予了科学、严谨的解答,并传授了如何从源头选材、科学治理、加强通风、专业检测等方面进行综合防治的实用知识,引导大家树立起科学的居住环境安全观。
智慧“对决”:在知识竞答中筑牢健康防线
为了检验和巩固科普成果,一场别开生面的“室内环境安全知识竞赛”将活动推向了第一个高潮。竞赛由指导老师张祁欣怡主持,题目涵盖了从污染物识别、国家标准,到治理方法辨析、绿色建材选择等多个维度。
现场气氛紧张而热烈,同学们踊跃举手,思维在“抢答”中碰撞出火花。“《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22)中,甲醛的限值是多少?”“活性炭吸附饱和后会有二次污染风险吗?”……一个个专业问题被精准抛出,又被同学们自信地解答。这不仅是一场知识的较量,更是一次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模拟演练。通过这场智慧“对决”,同学们不仅将科普知识内化于心,更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了科学的居住环境安全观,将一道道无形的健康防线牢牢筑在心中。
生命“火种”:从科学危机到人性光辉的温暖叙事
当科普讲座深入到甲醛可能诱发白血病这一沉重话题时,现场气氛一度变得凝重。然而,指导老师话锋一转,将话题从冰冷的科学危机引向了充满希望的人性光辉。
“科学为我们揭示风险,但同样是科学,也为我们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治疗白血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就是骨髓移植。”紧接着,祁老师为同学们讲述了一个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
“从匹配合格的捐赠者体内采集的造血干细胞,就是运用尖端的医学科学技术,精准地为另一个生命带去希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科学不仅是实验室里冰冷的数据,它更是连接生命、传递大爱的桥梁。当甲醛等污染物威胁生命时,我们用科学去防治;当生命面临绝境时,我们同样可以用科学,加上一颗勇敢而善良的心,去拯救生命。”
这个真实而温暖的故事,如一股暖流注入了在场每一位师生的心田。同学们对科学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有了更为具象和深刻的理解。原本看似遥远的“白血病”和“骨髓移植”,瞬间变得与自身息息相关,激发了大家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
知行合一:在青年学子心中播撒科学与善良的种子
此次科普活动,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的引领。建筑环境社的社长邓佳乐同学在活动后表示:“今天的活动让我深受震撼。以前总觉得我们专业就是画图纸、看工地,现在我才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未来的工作,是为每一个家庭筑起一道健康的屏障,责任重大。一个人的力量虽然微小,但当他选择用科学和爱心去帮助别人时,就能绽放出巨大的光芒。”
许多同学表示,这次活动不仅让他们学会了如何辨别和防治室内环境污染,更激发了他们参与社会公益、奉献爱心的热情。大家纷纷表示,要将学到的科普知识分享给家人和朋友,并以董波为榜样,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用自己所学所能,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此次活动是建筑工程学院积极响应“全国科普月”号召,推动“三全育人”的一次标杆性实践。它将专业教育、科普教育与德育教育无缝衔接,把一个充满人文温度的思政案例,变成了一本可触摸、可感知的“活教材”。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健康意识,更是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善良、勇敢、担当的种子,激励着他们将“小我”融入“大我”,成长为有知识、有温度、有作为的新时代青年。
供稿: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环境社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