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静灵:趣味引导,让解决问题有“温度”
谢静灵老师执教一年级《用连减解决问题》,以“讨论—动手—讲评”为脉络,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活动。课堂上,孩子们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在轻松氛围中理解连减的意义与应用。谢老师以亲和力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低年级学生在“做中学”中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为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启蒙奠定基础。
唐莉:情境串联,让逻辑推理有“趣度”
唐莉老师的二年级《推理》课以“哪吒历险记”为情境主线,从“请你跟我这样做”的互动游戏引入,巧妙融合语文神话故事与道法爱国主义元素。在“土肥坡之战”“瀑布之战”等关卡任务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归纳出描述法、连线法、列表法等推理策略。唐老师用趣味情境打破逻辑训练的枯燥感,让学生在“玩中学”中构建“不是……就是……”的推理思维框架。
刘佳:实践探究,让面积推导有“深度”
刘佳老师在三年级《长方形的面积》教学中,以“操作—发现—应用”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猜一猜、摆一摆、算一算,自主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课堂上,学生用小正方形拼摆不同长方形,在数据对比中发现长、宽与面积的关系,并迁移推导出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刘老师以“做中学”的方式,让抽象的公式推导转化为可触摸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
蒋林:辨析启思,让算理理解有“准度”
蒋林老师执教四年级《小数加减法》时,以数位不同的小数加法为例,通过展示“末位对齐”与“小数点对齐”两种算法,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在激烈的正误辨析中,学生逐步明晰“相同计数单位相加”的算理本质。蒋老师以“问题驱动—冲突辨析—归纳总结”的路径,精准抓住学生思维痛点,让算理教学从“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
夏成敏:层层递进,让逻辑训练有“梯度”
夏成敏老师的五年级《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最优策略》课,从3个物品的简单案例切入,逐步拓展至8个物品的复杂情境。通过“问题导入—猜想验证—策略优化”三步法,引导学生观察天平平衡与不平衡的双向推理逻辑,归纳出“分组对比—缩小范围—精准定位”的最优策略。夏老师以清晰的思维脉络,让逻辑训练层层递进,展现出对高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培养的精准把握。
景晓静:生活联结,让图形运动有“见度”
景晓静老师执教五年级《图形的运动——旋转》时,以摩天轮、风车叶片等生活实例引入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旋转现象,提炼出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三要素。课堂上,学生用三角尺模拟旋转过程,在操作中感悟三要素的不可或缺性。景老师将抽象的几何概念与直观的生活场景联结,让“旋转”这一空间观念变得可见、可感、可操作。
王保:分层训练,让简算能力有“维度”
王保老师的六年级《简算》课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为原则,设计“基础篇—提高篇—拓展篇—检测篇”分层练习。从整数运算定律迁移到小数、分数简算,学生在不同类型的习题中整理解题思路,通过互评互说归纳简算策略。王老师以系统化的训练体系,让简算教学从“解题技巧”升华为“思维方法”,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与归纳表达能力。
研讨共识:以研促教,让课堂改革有“向度”
课后,全校数学教师围绕课堂的情境创设、思维训练、学科融合等维度展开深度研讨。大家一致认为,七堂课既展现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又紧扣“以学生为中心”的课改理念,为优化课堂教学提供了多元范本。同时,针对课堂生成的处理、分层教学的落实等问题,教师们提出改进建议,为后续教学改革明确了方向。
此次教研活动,既是教师教学风采的集中展示,更是天宫庙小学“以研促教、以教提质”理念的生动实践。学校将继续秉持“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的信念,深耕课堂沃土,共绘数学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文:唐莉 图:数学组教师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