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沈毅:兴趣+使命+创新,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2025-05-12 17:07:00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近日,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论坛新闻发布会在长春举行。会后,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沈毅接受中国教育在线采访时表示,宇树机器人、DeepSeek等科技新锐的崛起,印证了我国自主人才培养体系的成效,为当下我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沈毅认为,这些杰出人才和团队,有三个核心特质:一是源于兴趣驱动的高速发展内驱力;二是源于使命担当的攻坚克难凝聚力;三是源于创新突破的产品转化行动力。他进一步谈到,“兴趣产生永不枯竭的内驱力和创新动力,使命是团结一批人坚守初心克服万难做成大事的强大感召力,而创新是将理想变为现实的硬实力”。

  基于上述三点特质,沈毅建议从两个维度重点突破我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第一,革新选苗机制,从学业导向转向兴趣导向。他表示,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被激发出来的。高校要转变单纯靠学业选拔创新人才的做法,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营造氛围,让每个学生的兴趣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把兴趣、价值观和使命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立德树人,让更多的人未来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

  第二,转变育才机制,从着眼现在转向着眼未来。学校的师资、实验室和其他各类资源是土壤,培养的理念和模式是成长环境,每所高校都具有不同的特质。为摆脱“用过去的知识教现在的学生解决未来的问题”教育困境,要遵守教育规律,着眼未来,用培养适应未来社会人才的教育思维培养现在的学生,在基础科学深度和前沿技术高度两个方向改造课程、教材和实践体系,通过通专结合、学科交叉、AI赋能等引导学生吃透规律,锤炼基本功,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具体到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举措,沈毅表示要从三个方面发力。首先,学生的使命担当和意志品质是最主要的特质。第二,要强化个性发展,深入挖掘学生潜质,真正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第三,要强化能力培养,真正使学生的素质能力得到提高,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沈毅同时介绍了哈工大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推出系列创新举措。

  哈工大非常注重思政教育,强化思政实践课,比如将学生带到卫星发射基地、国旗班,让学生真正感受国家的飞速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

  在个性发展方面,哈工大非常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沈毅举例说,“我们未来技术学院300多个学生,就制定了250多套培养方案,即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成长路径,由学校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此外,哈工大设立本科综合设计(论文)代替传统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打破传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只在毕业前才答辩的模式,学生从大二即可申请,只要满足学校质量标准,即可提前申请答辩,支持学生最快6-7年内完成本博贯通培养。目前已支持132名学生提前结课,这也为缩短学制提供了路径,给尖子生留出更多时间挑战更难科学问题。

  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哈工大延续一贯的创新传统,使创新在哈工大已成为一种文化、一种自觉行为。学生从一入学开始,经历大一的项目学习、大二的创新实践、大三的竞赛等等,始终在创新的环境中成长。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需求,过去哈工大是‘工程师的摇篮’,培养了很多优秀工程师和在国家重大型号任务中承担重要任务的领军人才。针对新形势,哈工大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在转型,现在建立了培养‘学术大师、工程巨匠、业界领袖、治国栋梁’四类杰出人才的目标,这也是适应社会和时代需求的调整”,沈毅说。

  据悉,近年来哈工大推出了“院士班”“顶尖创新人才班”等一批超常规载体,以“大师引领”“一生一策”加速尖子生成才。

  本栏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中国教育在线策划、出品,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教育在线。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5-08 13:18:00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4-29 12:57:00
中国教育在线 2024-12-18 09:20:00
中国教育在线 2024-12-17 12: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