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10日,2025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暨2025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会议期间,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严小军接受中国教育在线专访,就学校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使命担当、学校的发展定位及人才培养实践等问题作了分享。
·嘉宾简介·
严小军,1968年8月出生,海洋生物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长期从事海藻生物化学、岱衢族大黄鱼与厚壳贻贝创新应用研究。现任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在线: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未来5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在深入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过程中,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我们应如何书写教育强国建设“新答卷”,贡献高校力量?
严小军:我们正在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个人感受可总结为几个关键要点:一是坚持以经济为中心;二是持续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的新篇章;三是提出“六个坚持”重要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行动指引。
在高等教育领域,我最深的体会是,高校必须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上集中发力,为高质量发展培育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这是高校的核心目标。
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深刻认识到高校在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肩负着特殊使命。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中,我们将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核心任务,在以下几个方面集中发力:一是打造新时代育人高地。我们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价值塑造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二是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我们将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协同育人,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领军人才。三是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我们将始终牢牢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加强有组织科研,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将高校人才优势、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产出更多标志性原创成果。
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牢记“国之大者”,努力书写好教育强国建设的高校答卷,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教育在线:这也正紧扣2025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教育强国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在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上,您是如何理解的?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高校应如何作为?
严小军:党的二十大报告专章阐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将高等教育列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之一。高等教育不仅要满足民众对就业改善、生活提升的需求,更要助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而这一目标最终需通过人才培养实现。因此,高等教育肩负的责任更重、战略使命更强。
在高校布局层面,我认为需重点关注两方面:一是人才培养上,要让学生深度参与一线科学研究,助力他们早日承担重任、挑起大梁;二是在人才培养基础建设上,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并将这种融合融入课堂教学、实验室实践,确保学生走出校门后,能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力军和建设者。

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严小军接受中国教育在线专访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海洋大学要培养怎样的人才?在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方面,学校有哪些探索经验?
严小军:作为地方海洋类高校,我们的办学定位非常清晰,那就是全力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浙江海洋强省建设,努力培养总书记提出的“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学校近年来聚焦海洋特色,进行了一系列系统化探索,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路径:
第一,依托优势学科构建贯通产业链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的前身是浙江水产学院,多年来我们始终围绕“一条鱼”的全产业链进行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以国家级平台——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枢纽,我们汇聚了高校教师与行业企业家,共同组建联合导师团队,将人才培养覆盖从鱼类育种、生态养殖、病害防控,到精深加工、装备研发、质量安全乃至品牌营销的完整产业链条。这种布局打破了传统专业之间的壁垒,让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知识互补、能力互促的学习共同体。同时,我们通过建设科技小院、地方产业研究院等实践载体,推动研究生、本科生乃至青年教师“下沉”到产业一线,在真实的科研任务和生产挑战中成长,形成了一种“教学相长、产教融合”的群体性人才培养新范式。
第二,着力打造“蓝色大思政”育人品牌。海洋事业充满艰辛,要求从业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能吃苦、能下海、能上船”的意志品质和“勇立潮头”的开拓精神。为此,学校经过多年实践,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育人全过程,打造了“蓝色大思政”这一特色品牌。我们将专业教育与海洋强国建设的宏伟征程紧密融合,通过讲述学校筚路蓝缕的创业史、展现国家在深蓝领域的重大成就,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这种浸润式的教育显著激发了学生的内生动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投身“挑战杯”等高水平创新创业竞赛,他们渴望用优秀的作品检验所学、服务社会,展现了当代海洋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与报国情怀。
第三,面向未来前瞻布局新兴领域人才培养。在坚守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学校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为浙江作出的“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等重大战略部署,主动对接浙江省海洋经济相关规划。我们正在加速布局现代港航物流、国际大宗商品贸易、智慧海洋技术、新型海洋电子通讯等新兴交叉领域,推动人才培养从传统渔业向更广阔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拓展,旨在为国家的海洋经济发展和战略安全提供更全面、更前沿的人才支撑。

浙江海洋大学校园风光
中国教育在线: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高校肩负的使命与任务也不同。浙江海洋大学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要担当什么使命,发挥什么作用?
严小军:多年来,我既做学者也担任高校领导,切身感受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之快。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赴日本留学时,中外高等教育差距显著,博士毕业到国外做博士后,明显感觉到自身知识储备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即“双一流”建设方案)后,高校各学科发展步伐加快。以浙江大学为代表的头部985高校已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在Nature Index自然指数、国际专利等方面实现数量与质量的双重突破。
作为地方高校,我校的发展成果同样显著。我们在与韩国、美国等国家的海洋类大学交流中,能清晰看到国内地方海洋大学的快速进步。浙江海洋大学2021年才拥有首个ESI前1%学科,目前已有8个学科进入ESI前1%榜单,在亚洲同类大学中排名靠前,在国内位列并列第二。学校借国家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东风,抢抓机遇,实现了自身办学水平的显著提升。
作为地方海洋大学的建设者,我有两点深刻体会:
一是各省建设海洋大学的核心使命,是为地方开拓海洋战略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是服务地方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
二是每所高校都有自身的优势特色,浙江海洋大学在渔业资源领域优势突出,通过将养殖与资源研究相结合,形成深远海牧养这一关键创新领域,有望在国内外占据一席之地。
以野生大黄鱼资源恢复为例。近40年来,我国野生大黄鱼鱼群数量大幅减少,研究发现其资源已降至谷底,必须依靠人工增殖技术才能实现恢复。为解决大黄鱼放流“高死亡率”这一“卡脖子”问题,浙江海洋大学构建了创新的野化驯养技术体系,将人工增殖与海洋学、养殖学深度融合,形成独特技术优势。通过科研攻关与保护措施,目前野生大黄鱼资源已初步呈现恢复迹象。在学校的助力下,曾经“一鱼难求”的野生大黄鱼,如今在市场上逐渐可寻,这一成果也得到舟山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认可。
世界上许多地区的渔业资源衰退后难以恢复,但研究表明,物种具有“韧性”(英语“resilience”),并非衰退后就一蹶不振,通过适宜的技术手段,可启动资源恢复的良性循环,且循环启动后,恢复速度较快。野生大黄鱼是我们家喻户晓的鱼类,其资源恢复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故事与中国案例,关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渔业资源保护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近年来,浙江海洋大学在该领域已积累不少成功的科技创新案例。未来,学校将继续发挥特色优势,为国民经济发展与海洋人才培养贡献更大力量。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