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医药大学教书育人楷模——邹晓菊:以科研厚度育人 以教育温度筑梦
邹晓菊,博士,教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入选云南省“兴滇英才计划-教学名师”,获“昆明市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员”。2006年博士毕业于云南大学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联合培养)。2006至2010年间,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工作研究学习,主要从事脂代谢及其调控机制的学习和研究工作。2010年回国,到昆明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系从事教学和科研,2019年3月引进到云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获云南省科技厅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项目资助。

邹晓菊(中)与学生们
在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时代浪潮中,有这样一位教育工作者:她深耕教学科研一线28载,以严谨的科研态度探索中医药创新发展之路,以温暖的育人情怀为中医药事业培育后备力量,以高度的责任担当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她就是云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教授邹晓菊。
作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兴滇英才计划-教学名师”,邹晓菊聚焦脂肪性肝病这一常见代谢性疾病,立足云南特色资源,致力破解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问题;牢记教师教书育人的初心和使命,服从工作安排,勇于担当,积极参与学科专业建设工作,担任“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带头人,稳步推进专业建设和提升,为该专业获批“云南省拟支持建设新兴专业”作出重要贡献;担任新开专业“生物制药”带头人,为该专业的申报获批、建设与发展作出贡献;将科研思维与行业需求融入教学全过程,在科研、教学与专业建设领域多点发力,书写着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科研攻坚:立足特色资源,破解中医药现代化关键问题
中医药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以现代科学技术赋能传统中医药,推动其理论创新、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邹晓菊深耕脂代谢相关代谢性疾病发病机理及治疗药物机制研究领域,结合云南丰富的药物资源优势与云南中医药大学的学科积累,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科研支撑。
在科研方向上,她聚焦脂肪性肝病这一常见代谢性疾病,运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研究方法,系统探索疾病发病机理,并筛选、评价具有潜在治疗效果的药物,尤其关注云南特色中药材的二次深度开发。这一研究方向既契合现代医学对代谢性疾病的研究热点,又紧扣中医药“治未病”“整体调理”的理念,为从中医药中挖掘治疗代谢性疾病的有效成分与机制提供了科学路径。
多年来,她在科研领域始终踏实深耕:主持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含1项面上项目、4项地区项目),承担云南省科技厅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多项省级课题;以共同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知名SCI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0篇,其中数篇论文聚焦药物作用机制研究,为中医药活性成分的现代化阐释提供了参考;2024年,她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三),2025年参与获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中医药在代谢性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及机理的认识,更为云南特色中药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助力破解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药理机制难阐明”“产业升级缺技术”的关键问题。
专业建设:勇担责任使命,筑牢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根基
中医药现代化离不开优质的学科专业体系支撑。邹晓菊在专业建设中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为云南中医药大学相关专业发展破局开路,为中医药现代化筑牢人才培养的“基石”。
2019年入职后不久,邹晓菊便积极服从工作安排,投入到学科专业建设工作中,担任“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带头人。当时,该专业正处于应对省级本科教学评估的困境——上一轮评估结果未达预期,专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更具压力的是,她本身并非栽培领域科班出身,牵头推进这项评估准备工作,与她个人的主要科研方向并无直接交集,开展工作需投入大量精力去补足领域认知与经验短板。然而,出于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她毅然接下任务:认真学习评估要求和指标,虚心请教相关专业老师,深入沟通,挖掘专业亮点,分析过往不足;带领团队细化培养方案、量化进步成果。最终,该专业成功“摘帽”,评估成绩稳步提升,并在2022年获批“云南省本科高校专业增A去D规划建设拟支持建设新兴专业”。在申报阶段,她带领团队全身心投入,集中攻坚,逐字推敲、多轮修改,反复打磨优化申报材料与答辩内容,以严谨细致的态度努力确保申报工作高质量推进,为该专业获批及后续进一步高质量发展赢得关键机遇。
在“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步入正轨后,邹晓菊又积极响应学校“生物与医药”学科本-硕-博一体化建设规划,服从工作调整和安排,牵头开展“生物制药”专业申报工作。在学习积累的专业建设工作经验基础和新专业建设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该专业于2021年成功获批,并在2022年顺利启动招生,为中医药现代化领域补充生物制药方向的人才培养载体。
专业招生启动后,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聚焦新专业建设核心任务,她从学科专业长远发展与学生成长需求出发,主动提出不再兼任“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带头人,让更契合该专业发展方向的教师接续发力,自己则集中精力推动“生物制药”专业的课程体系搭建、教学团队组建等基础工作。
完成专业交接后,她仍持续关注相关专业的发展动态,与曾经的协作团队保持良好沟通。这份因共同推动专业建设结下的职业情谊,也成为她深耕教育事业、助力中医药学科发展的温暖注脚。
教书育人:创新教学模式,培育中医药现代化后备人才
中药材质量是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而人才质量则是中医药现代化的根本保障。邹晓菊深知,要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必须培养既懂传统中医药理论、又掌握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她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创新模式、优化内容,将科研思维与行业需求融入教学全过程。
在课程建设上,她以《分子生物学》为核心发力点,推动这门原本仅为药学专业选修课的课程,逐步发展成为中药学院多个专业的基础课,成为药学、中药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的必修课或核心课。针对中药学、药学类专业学生在现代生命科学知识学习中的痛点和难点,她构建了“Why-What-How”的教学逻辑:从“为什么要学”入手,结合青蒿素研发、马来酸蒿乙醚胺治疗狼疮等案例,激发学生对分子生物学与中医药结合的兴趣;在“学什么”上,系统梳理核酸结构、基因表达调控、DNA重组等核心知识,搭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在“怎么学”上,合理安排组织教学环节“课前打基础提兴趣、课上理脉络解疑难、课后促思考激挑战”;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厚植中医药“守正创新”理念与医药人“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生命价值观;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自2020年起增设实验教学,围绕中药材分子鉴定、食安分子检测、生物制药DNA重组等专业特色方向设计实验内容,让学生在实操中掌握现代技术,既提升就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又培养升学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梳理知识模块、明晰教学内容
在教学团队建设中,她凝聚起一支由6名博士组成的核心团队,其中4人入选“兴滇英才”计划,团队成员各有所长、协同合作,为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作为校级一流课程《分子生物学》的负责人,她还主持省级硕士研究生导师团队“脂肪性肝病发病机理及其治疗药物研究”,将科研项目与研究生培养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参与真实科研课题,培养其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同时,她格外关注学生成长发展,不仅在学术上严格要求,还联合研究生管理办公室、辅导员为学生开展考研指导与就业规划——从梳理考研专业课组合、分析A类B类院校报考策略,到讲解征兵入伍政策、拓展云南以外地区QA/QC岗位就业渠道,全方位为学生未来发展保驾护航,真正将“教书育人”的使命落到实处。
来源:云南中医药大学
编辑:高丹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