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医药大学教书育人楷模——石安华:愿做一盏不灭的灯 守初心育新人
石安华,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二十余年来一直致力于中西医结合领域的教学与科研。获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教育人才专项支持。现为云南省高校中医证候微观辨证重点实验室和省级一流课程《病理学》负责人。

言传身教,以科研探索夯实教学根基
深耕中医药高等教育二十余年,石安华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严格按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要求自己,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清廉从教,积极传播、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履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规范训练、创新能力培养等职责,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名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崇高追求与责任担当。
“高校教师的身份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面对新时代新使命,高校教师既要追求学术卓越,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也要坚守育人初心,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更要服务国家战略,满足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在教书育人实践中回应时代课题,守护人类文明的火种,点燃创新发展的引擎。”石安华说。
在循循善诱中坚守育人初心
病理学是研究和明确疾病的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学科。它兼具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双重学科属性。对于医学生,病理学是一门连接基础与临床的重要“桥梁”课程。
石安华为本科生主讲《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两大核心课程,为研究生开设《病理学研究进展》《病理生理研究进展》《高级病理生理学》《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等进阶课程。他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坚决摒弃“满堂灌”,推行“以问题为中心”“以病案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带领病理学教学团队积极改革创新,构建了病理学“111233”混合式教学模式,即课程思政贯通一体,以病案为中心,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为主线,引入“BOPPPS”和“模拟就诊”两种教学方式,突出课程“课前自学与探究—课中探索与感知—课后延伸与应用”的三阶段设计,实现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医教融合)、本校与外校的“三结合”,最终达到掌握病理知识、培养临床思维及塑造“医者仁心”品德的目标,实现以教师“教”为中心发展为以学生“学”为中心,以单一知识培养发展为知识-技能-品德全面培养的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推动学校与天津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三校共建《病理学病例分析》课程,四校联动,受益师生不断增多。
在学术坚守中点燃智慧之火
高校教师是知识的创造者与传播者。在浮躁喧嚣的时代,石安华选择与青灯黄卷为伴,在实验室里反复验证,在书海中苦苦寻觅。
石安华长期致力于证候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慢性肝病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和纳米药物新剂型研究,他用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和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教研相长,不断增强自身教研综合能力,更好地服务教学。
近年来,他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3项(重点1项),参与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10余项,专著3部(副主编2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核心期刊、SCI等收录的论文4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10.761);主持省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及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1门,副主编规划教材5部、参编全国统编教材10余部;获发明专利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获天津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云南省优秀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一等奖、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云南省卫生科技成果奖三等奖各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在因材施教中点亮前行之灯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高校教师不仅是学生学术上的指导者,更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
在育人过程中,石安华始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通过谈心、线上沟通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困惑与需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课后主动分享科研经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帮助学生提升学术素养与科研能力,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也是“亦师亦友的好老师”。
二十余年的坚守与付出,石安华默默参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服务本土的中医药人才。近五年,指导19名本科生参加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大赛,获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国家级铜奖1项,获2024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立项1项,获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级铜奖1项。指导硕士研究生14名,其中3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3名学生获省政府奖学金,3名同学顺利通过省外申请-考核制博士(成都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招收博士研究生1名,协助指导中医学博士研究生3名。
在春风化雨中护航学子成长
工作以来,石安华一直兼任学生班主任,以“任劳任怨、勤勉尽责”为工作准则,将“为学生服务”的宗旨深植于心、付诸于行,鼓励同学们以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助力每一位学生在成长道路上稳步前行、持续进步,实现人生理想。
2010年禽流感疫情期间,石安华第一时间扛起班主任责任,深入学生群体排查情况。当发现本班一名学生出现疑似病例症状时,他既在心理上给予学生耐心细致的安慰,缓解其焦虑情绪,又在行动上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全程陪同学生从校医院辗转至呈贡区人民医院、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传染病院),忙完所有事宜时已至凌晨两点多钟。面对可能存在的感染风险,他毫无退缩与刻意疏远,反而像对待亲人般悉心照料。在学生住院期间,坚持每日前往探望,同时合理安排班委轮流陪护,直至学生排除禽流感嫌疑、顺利出院。
彼时,他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照顾家中两名不满3岁的女儿,尽管多重压力下身心俱疲,却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认为这份为学生的付出充实且富有意义。在他看来,“为学生服务”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来源:云南中医药大学
编辑:高丹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