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林业大学《茶学课程思政案例》出版:以邦崴古茶树为引,融专业教育与家国情怀
一片茶叶,承载着千年的文明智慧;一本教材,串联起专业知识与思政育人的初心。近日,由西南林业大学吴田教授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茶学课程思政案例》正式出版发行。作为学校2024年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的重点成果,该教材以茶为媒,系统凝练了西南林业大学在茶学专业教育与思政育人融合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其中,云南澜沧邦崴古茶树案例,更成为“专业引领”与“价值塑造”有机结合的典范,为茶学及相关专业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立足新时代:课程思政的校本实践
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教育背景下,西南林业大学作为一所以林业与生态为特色的高校,始终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茶学课程思政案例》的出版,是学校响应新时代教育要求、推动专业育人模式升级的重要举措。
教材不仅面向林学、园艺等植物生产类专业本科生,更彰显了西南林业大学“以林育德、以林传情”的教育担当。编写团队深入把握课程思政内涵,将学校在古茶树资源、茶文化等领域的科研积累,转化为思政教育的鲜活资源,让每一个茶学案例都成为“行走的思政课堂”。
深挖典型案例:邦崴古茶树与“茶源中国”之证
“茶树原产何处”曾是国际学界争论的焦点。19世纪,英国学者基于印度阿萨姆野生茶树提出“印度起源说”,而动摇了“茶源中国”的传统认知。我国茶叶专家吴觉农于1922年发表《茶树原产地考》,以扎实的史学与植物学依据,力证“茶为中国所固有”。然而,真正为这一论断提供决定性实物证据的,是1991年在云南澜沧邦崴村发现的千年过渡型古茶树。
曾经,村民因古茶树遮阴影响作物,一度计划将其砍伐。幸得茶叶专家何仕华及时介入,他不仅阻止砍伐,更向村民阐明古树的科学价值与国家保护政策,最终推动这棵“茶树活化石”被收归国有并获专项管护。
经专家组多次考察鉴定,这棵茶树树龄约1700年,其性状介于野生型与栽培型之间,被认定为“过渡型古茶树”,成为世界茶树起源与人工驯化史上的关键实物遗存。1997年,邦崴古茶树登上了国家《茶》邮票首枚,以“国家名片”的形式向世界宣告:中国云南澜沧,是茶树的原产地。
在案例编写中,西南林业大学团队不仅还原历史细节,更联合敖新宇副教授、李录山讲师等专业教师,从茶学与民族文化双重视角,解读古茶树背后的科学价值与团结精神——邦崴村汉族、拉祜族群众共同护茶,布朗族先民驯化茶树的历史,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写照。
凝聚团队力量:师生共筑思政教材
一本优秀教材的背后,是团队的智慧与付出。《茶学课程思政案例》由吴田教授领衔,敖新宇、李录山等骨干教师参与撰写,陈盈希等青年教师加入编委,形成了一支学科交叉、教研融合的编写队伍。
在教材校订过程中,王建昭、龚逸凯、卢迷等多名硕士研究生积极参与资料核对与内容整理,在实践中深化了对专业知识和文化传承的理解。这一“师生协同、教学相长”的编写模式,本身就是西南林业大学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
教材内容设计亦凸显校本特色。除邦崴古茶树外,还纳入景迈山古茶林保护、茶树基因组学研究、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等案例,紧扣学校在资源保护与乡村发展等领域的研究方向,引导学生既学会识别“勐库大叶种”“勐海大叶种”等专业内容,也树立起守护农业遗产、服务民族地区的责任意识。
赋能课堂育人: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以邦崴古茶树案例为主线,引导学生思考文化自信与科学精神的统一——从吴觉农的文献考证,到现代专家的实地论证,体现的都是求真务实的科研品格;从古茶树的保护政策,延伸出生态可持续与资源保育的时代命题。
“教材不仅教我们认识茶树品种和历史,更让我们读懂每一片茶叶背后所连接的文化根脉与责任担当。”一位西南林业大学林学专业学生如此评价。对学校而言,这本案例集不仅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更是深化茶学学科内涵、培养“知茶、爱茶、传茶”新型人才的重要起点。(完)
文/柏顺文 西南林业大学
编辑:高丹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