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朱仁民教授跟杭师大东城中学师生聊起“艺术人生”
2018-02-10 16:18: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编辑 陈显婷 通讯员 郑立克)臭水沟竟可以改造为文化街?沙漠变身成湿地公园?荒岛上拓荒?废弃山头能成为观光酒店……一切看似不可能。然而,有一个人,他被称为“中国的达芬奇”,他将这一切不可能都变成了可能,成功地化腐朽为神奇,他便是朱仁民教授。

  近日,这位艺术大咖竟然空降杭师大东城中学,跟师生聊起他的艺术人生。

  脆弱的世界,需要用艺术拯救

  “艺术拯救生态”,这是朱仁民教授极富创造力的美学观念,然而,这一观念,在三十年前非但无任何呼应,反而招致了大量反对的声音;二十年前,人们开始思考这一观念的合理性;十年前,人们逐渐支持这一观念;直到现在,这一观念才成为生态修复的标榜。朱教授用“艺术拯救生态”,一路走来,殊为不易,期间经历过不理解,但是他硬是用自己的岁月、青春、韶华、智慧坚定地走在这条路上,他不求别人的理解,他只求埋头实干,北边大漠、南方海滩,他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每一寸恢复的生态,他将心灵生态、自然生态和艺术生态融为一体,他执着地用艺术修复着这个世界的一处处疮疤。

  坐在台下的东中学子们,当看到朱仁民教授的那一个个匠心之作时,眼睛里充满了好奇,臭水沟可以改造为文化街、沙漠里种出荷花,废弃山头可以成为观光酒店、无人问津的荒岛竟然让游客络绎不绝……同学们亲眼见证到:艺术不仅关乎“生活”,更关乎“生存”,艺术可以这样亲民而美好,不再深不可测。朱仁民老师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孩子们:倘能用艺术造福人类,艺术之人即是幸福之人。由此,孩子们心中萌发了一颗艺术的幼苗,终有一日,或可参天。

  在苦难中磨炼,在艺术中修炼

  朱仁民教授在特殊的年代,常常缺吃少穿,饿肚子是常有的事,“吃一个饱饭”在今天看来似乎轻而易举,但是在朱教授的少年时代却是难于上青天。尽管外部物质条件极其艰苦,但是朱教授从未放弃自己热爱美术的理想信念,他用一种“挤压自我”的精神,逼迫自己勤学苦练,逼迫自己见多识广。

  朱教授的经历让同学们懂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但还是不改其志,何故?这就是因为朱教授内心有一种坚毅刚强的力量,他的理想在巨大的挑战面前从不曾偃旗息鼓,而是愈挫愈勇。朱教授的这种精神品质,正是东中学子需要的精神力量,也生动地诠释了何谓弘毅。

  然而,尽管遭受过经济上的巨大困窘,但是朱教授从来不曾将“艺术当作谋财的利器”。他对艺术的爱出于本能,出于天然的无杂质的追求,他曾经为了一个艺术修复生态项目,自费108张飞机票来回往返;他曾将一个荒岛改造成世外桃源,但是完工之日却毫不犹豫地捐赠给当地政府,并立下誓言:永久免费开放;他曾专门为经济拮据的艺术家打造一个创作基地,只为他们潜心创作,艺术家们不用担心费用问题,因为在这个基地分文不取。他说:“学习艺术并不是为了找碗饭吃,艺术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幻想能力,艺术是天真烂漫、童言无忌的。”言如其人,朱教授正是这样做的。朱教授将正直、大爱和奉献播撒到东中学子的心灵之中。

  对话朱教授:领略家国情怀

  朱教授的报告引起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讲座一结束,立即有几个同学围坐在朱教授的身旁,向他请教。

  在于东中孩子交流的过程中,朱教授的口中常常会出现“民族”和“国家”这两个词汇。朱教授,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把自己的能量无私地奉献给祖国,他说:“这个时代不缺智慧不缺金钱,缺的是思想,是精神,一种大国文化精神,一种奉献精神,一种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我会做什么?我该怎么做?我做不了脊梁,做根鱼刺也罢。”

  “合格公民,弘毅少年”是我校的育人目标,透过朱教授的讲座,同学们更深刻地领略了合格公民的应有品质:家国情怀。在东中,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在于知识本身,更在于心有戚戚。

  当被同学们问及设计理念时,朱教授脱口而出:“民间最具有中国的味道。”朱教授在“艺术人生”中,不屑于崇洋媚外,而是执着于这片生存的乡土,挖掘修复地人民的民间文化,使得“艺术拯救生态”这个时尚前沿的理念有附着了“传统守持”的光辉魅力,无愧于“中国的达芬奇”称号。东中的孩子们也明白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艺术实践小组汇报,特别棒

  同学们把脉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纵观这条历史河流的发展脉络,认为:运河是凝结着两千多年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沿河众多的历史名城、名胜古迹,拥有着丰富而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旅游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重要的文化经济活动,在此背景之下,历经沧桑,饱受风雨后的古运河,经过治理,必将重新焕发出青春的尘机,对今后运河沿线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继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