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杭十中宗文学子与爸妈来了一场非遗文化寻“宝”之旅
2021-03-23 11:45: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实习记者 鲁少辛 通讯员 胡睿颜)杭州有“四宝”——丝绸、剪刀、扇子、天竺筷。三月的江南,拱宸桥边古老的千年大运河水缓缓流淌,手工艺活态馆静静地伫立在杏花烟雨中。在这里,浙江省杭州市第十中学的学生们迎来了与非遗文化—天竺筷的完美邂逅。

 

  清末民初年代,天竺筷是江浙沪一带家家户户饭桌标配。但近年来,在杭州寻常人家的饭桌上已经很少能见到天竺筷,只有楼外楼、奎元馆等杭州餐饮老字号里依然能得见其身影,天竺筷更多的是作为旅游纪念品、艺术品存在,制筷工艺也被纳入了浙江省及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双双天竺筷在无声地诉说着杭州手工业的璀璨历史及其背后蕴藏的厚重文化。此次杭十中学生们的寻宝之旅,就是去探寻天竺筷背后的文化传承。

  为学生们讲解天竺筷历史文化来源的是天竺筷的第五代传人王连道先生,他从如何正确地使用筷子开题,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们讲述天竺筷的制作过程。从选材、裁量到火烙、印刻,在王连道先生的讲述下,一双天竺筷在学生们眼前诞生,充满了烟火气息和人间温暖。王连道先生在延续前人技艺的基础上,还将天竺筷工艺推陈出新,自制电烙笔,创制新的烙花方式,将绘画篆刻融入其中,结合西湖十景、运河风貌、灵隐禅寺等独特文化背景,将天竺筷从普通的餐具变成精美的艺术品,给天竺筷注入了新的活力,赋予了新的灵魂。

  听完王连道先生的讲解,此次“制作一双天竺筷”亲子活动正式拉开帷幕。一双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天竺筷,制作过程却十分考验人的耐心和细心。王连道先生将刻好花纹的印版烧热,用铁板压住筷子慢慢地转动。学生们围在王连道先生四周,屏住呼吸,观察老艺人手工著箸的过程。看着老匠人一心一意地转动竹筷,人跟筷子仿佛融为了一体,心到,眼到,手到,一气呵成,花纹在热力的炙烤下就为天竺筷打上了精美的印记。

  同学们看得跃跃欲试。在王连道先生的指导下,学生们很快学会了烙花纹,可惜烙出来的花纹深浅不一,和王连道先生的一比简直是萤火与朗月之别。王老先生道出其中的真谛:手要稳,转速要均匀,心无旁骛,身心合一,这没有几年的功夫,是决计拿不下来的。学生们深以为然,钦佩于他的匠人精神,深耕厚植,只有认真钻研,从极简到极致,才能制作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才能将中华瑰宝一代代传承下来。

  此外,学生们还体验了王连道先生独创的电烙笔篆刻技术,在筷子上刻下祝福和自己的姓名,送给陪伴学生们成长的父母亲,一双普普通通通的天竺筷,瞬间被印刻了独一无二的意义。

  短短的亲子体验活动很快就接近了尾声,学生们收获满满。这双筷子是一件普通的餐具,挑起餐桌上的一日三餐四季,这是家的味道;这双筷子又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蕴含着匠人们的坚守和希冀,这是传承的力量。杭十中的学生们也应该学习这种工匠精神,抱朴归真,坚守初心,传承宗文、明理、尚义的百年校规,做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宗文人。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19-07-25 15:20
中国教育在线 2019-07-25 15:17
SRC-796847486 2017-09-27 15:03